作文怎么下笔

发布时间:2020-08-01 02:19:36

如上

网友回答

注意养成几种良好习惯。

  1、直接用钢笔、圆珠笔、炭素笔写作,从少用直到不用涂改工具,培养下笔的责任感,不要养成随意、有依赖的习惯。

  2、写作过程中不要一遇到不会写的字就查字典或问人,这会打断思路,可以先空着或用铅笔注上拼音,到检查的时候再问、再查字典。

  3、不论片断练习还是成文训练,至少在一段文字内不要停下来,要一气呵成,思路才连贯自然。

  4、边观察分析边积累,平时所做的观察分析训练要积累下来,用一个本儿随时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这非常有用。有一位同学专门记她的老师表扬同学的话,后来写“特别会表扬人的老师”就精彩得让人读了还想读。积累观察分析材料不需要成文,只要分分类就行了。可以分明类别,如:“爸爸或妈妈的精彩语言”、“我的新发现”、“某某的动作”等,这就可以避免混乱。

网友回答

一、写日记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

  写日记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这话大家都信,但觉得不好操作,要么写不出来,要么记流水账,要么雷同。其实很简单,定一个小范围,比如“晚餐时的对话”、“上学路上听到的”等,保证既有内容可写,又不容易雷同。

  二、作文、日记就是用笔说话

  每个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比如有的人打起电话来能滔滔不绝,就是写不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把自己吓怕了。这些孩子一见到作文题,一铺开稿纸,就开始吓唬自己了:不得了,我要写作文了!作文可是我一直头疼的!老师说作文要讲究怎么开头、结尾,怎么选材、立意……有这么重的负担,当然难写。 家长要做的第一件事,不妨换一种想法:我不是在写什么作文,我是要对朋友说话。

  我要告诉他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写事),这事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发生的,开始怎么样,后来怎么样,最后怎么样。我要告诉他我又交了一个新朋友或者遇上了一个好老师(写人),这朋友(或老师)长得如何,有些什么与别人不同的,有哪些兴趣爱好 ,性格如何。我要告诉他我到什么地方旅游回来了(写景),那地方在哪儿,那里都有些什么景致,有些什么好玩的。我要告诉他我买了一样新东西,告诉他我学会干什么了,告诉他我对某人某事的看法…… 但是很不幸,这位朋友听力很差,我只好写给他看——把想说的话都写下来,让他知道你想告诉他什么,就是作文了。

  其实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想通了就不那么难了,把写文章当作说话,是从内容来说的,文字还不完全一样。文章是“写话”,但写的不是原来的口语,而是加工过的口语,口语中那些罗嗦的、重复的内容和习惯性的语气词不见了,凭手势、眼神和暗示的意思也要明确表达出来,道理则是一样的。

  三、写作文就要先学会观察

  观察是用多种感觉器官,视、听、嗅、味、触等等,去综合研究考察同一对象。现在,我们以《冬天真冷》为例,说说怎么观察就能有写的。

  如:用眼睛看。我们没法看见“冷”这种无形无色的东西,但可以看到因为冷而表现出的各种现象。看天空,看地面,看植物,看动物,看人的衣、食、住、行、玩,把看到的结果各写成一段,就有九段了,每段写上三至五行,不是什么难事。以植物为例,没受过观察训练的人往往一句“树叶都落光了”就写不下去了,这既不真实,又没法往下写。如果把头伸到窗外看看就会发现:大部分树的叶子掉光了,有的树叶枯黄了,但仍然留在树枝上;松树、柏树和万年青等没掉多少叶子,远看还是绿油油的,但近看就会发现它们的叶尖泛黄了……这不仅解决了“没写的”的问题,更解决了“要真实具体”的问题。

  如:用耳朵听。我们能听到许多与“冷”有关的声音,如风雪声、人们的议论声等。单是人们的议论就很有内容:“冷死了!”“耳朵冻掉了!”“我都成大冰棍了!”……选自己觉得精彩的、有特色的记下来,不是很有意思的一段吗?

  如:用皮肤感触。用手试试自来水、地面、铁栏,自己往手上呵呵气,都可以有明显的感觉把这些感觉记下来,又是别致的一段。

  应该提醒注意的是:“用多种感觉器官”不是说所有的感觉器官都硬派上用途,像写天冷,味觉就不必非写不可。

  四、想把作文写好,就得学会分析

  能把观察的结果具体记下来,这是作文的第一步,但仅仅记录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分析,文章才有思想内容,才能“活”起来。分析是观察的延展和深化,是更高层次的观察,反过来又促进观察。分析训练既要有随意性又要有系统性。说“随意”其实是“有意”,“随”是说不受时间、地点和环境的限制,所有的现象和事物都可以作为分析的对象。

  如:从同一片草坪上的草为什么长得不一样展开话题,我们能发现草的长势与阳光、土壤、水分等因素有关,长得不匀称是很正常的,而且这才是合理的,认识到这一点,当他们再写“所有的花都开了”、“所有的草都黄了”之类的句子时自己都会觉得好笑,像有人在发号施令、并且这些花草都挺听话似的。

  教室里一张桌子倒了,一个同学把它扶进来,这是学校里司空见惯的现象,但一旦学生会分析,用这同学过去的表现和现在比,拿其他同学的表现与这个同学比,就能有所发现。

  狐狸是童话、寓言世界的主角之一,它和人一样有可爱的一面,也有问题和缺点错误,甚至有讨嫌的一面,拿《狐狸和乌鸦》、《狐狸和小鸡》、《狐假虎威》这些故事中的狐狸的表现相对比,就可以发现许多超乎表象的东西,就不会一说到狐狸就只想到“狡猾”。

  许多孩子不爱看广告,其实许多广告是所特有意思的。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两个本来意思没什么关联的电视广告,前一个是一个小孩蹲在马桶上方便,然后很得意地按一个开关喷洒那种消除异味的产品,只有动作和商标的特写;另一个是说方便面的:“某某香辣牛肉面,就是这个味!”有意思的是,这两则广告是连着放的,中间只有三五秒钟的间隔,这就令人喷饭了。

  学生口渴了,老师给学生水喝,是好事还是坏事?绝大多数孩子都会不假思索地说是好事。其实只给很小的一滴,给刚刚够喝和赌气灌上三五杯就是三种结论,“好”和“坏”原来还不能这样简单地下结论呢。

  我几乎给所有教过的学生讲过我亲历的一件事:一辆中巴车架着大喇叭、贴着“反偷税漏税宣传车”几个字满街做宣传,我们办公室就在路边,那车一二十分钟过一次,几位同事叫烦,有的人甚至还骂起来,我很平静,要到阳台上透透气,结果我发现稀奇事了:车上的“反”字掉了上半,翻下来把整个字盖住了,这车就成了“偷税漏税宣传车”,我把同事们喊出来看,大家乐不可支。我用这事告诉学生:一个人的心态很重要,如果平静些,就会发现好多新鲜有趣的事,如果自己烦躁,就经常失去发现新鲜事物的机会。我们倡导“随意”观察分析,目的是让大家留意周边的一切,请相信:对周边的事物感兴趣,会有许多乐趣,更有许多收获。

  起步阶段的系统分析训练重点是比较、联想和联系,我还是以《冬天真冷》为例进行说明。

  1、学会比较。

  用冬天和其它季节比较,可以把“冷”写得更生动。如:夏天,小狗总喜欢趴在阴凉的地方,吐着舌头,喘着粗气;冬天呢,它们穿上了主人给它们专门编织的毛衣和鞋,喜欢往人身上挨,喜欢靠到暖气片附近睡觉……这一比,内容就生动多了。

  2、学会联想。

  这么冷的天,自己的爸爸妈妈都在干什么?是否辛苦?有一个学生说,她妈妈不上班,每天只在家里煮三顿饭,不辛苦。我让她回家后把手伸到自来水管下面,把水打开淋上半分钟。她说:“那不得冷死啊?”我问她:“那妈妈知道冷吗?”她承认刚才说错了,其实做饭也辛苦。既然明白了,那应该怎么做呢?没受过训练的同学就容易说一些“好好学习,长大了好好报答父母”一类的“正确的空话”,要现实一些,比如:不挑食。这是可以做到的,这是对父母工作成绩的肯定。如果他们好不容易做好几样菜,你却说这不好吃那不好吃,那不就等于你辛辛苦苦写出一篇作文,老师看也不看就判个“不及格”,你会怎么想?这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3、可以联系到自己的未来。

  天这么冷,绝大多数成年人还得去上班,但上班的条件可不完全一样,有的在有空调的办公室里工作的,有的在没有空调但有暖气的办公室里工作的,有的在既没空调也没暖气但是在室内工作的,还有必须在室外甚至爬到高处工作的。你将来想在什么地方工作呢?——别误会,我们没有看不起哪种职业的意思,而是说,凭着自己的聪明和科技的进步,如果你能发明出一台遥控的无人驾驶的清洁车,你坐在办公室里就把马路给弄干净了,那你这清洁工也够风光的。会进行分析,作文就有思想了,“活”了。

  五、要想写得更好,就要加强表达练习

  语言的运用很重要。同样是这么些字,同样是这些对象,有的人写得神采飞扬,有的却写得让人晕晕乎乎的不知道写些什么,这很大程度上是语言的运用问题。自信阶段,表达训练的目标是写得正确、完整、联贯。

  首先要考虑写正确。这既说内容反映方面,也说字词的使用方面,所反映的情形要真实。

  比如:说冬天“所有的树叶都落光了”、“所有的人都穿着棉衣”、“人们都躲在家里不出来”是因为用了太绝对的词,所以显得内容不真实;写冬天的北京,偏要扯上“大雁都飞到南方去了”,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入冬以前,大雁在北京的马路上、天空中随处可见似的,这也是中范文的毒太深,显得不真实。

  其次是考虑写完整。这包括句、段、篇的完整,句子成份要齐全,每一段说哪个方面,要说完整,整篇说什么,要说清楚明白。

  再就是考虑联贯。句子与句子之间、段与段之间都要联贯才成文章。句子之间的联贯指的是前后联系要紧密,不要东拉西扯,段与段之间要有联系,要有过渡和交代的句子。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