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甲分别叫状元和探花和什么

 

前三甲分别叫状元、榜眼、探花。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是科举考试殿试中取中的前三名进士。我们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可以见到有关秀才进京赶考考取功名的景象。

我国的科举考试选状元开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凡1282年间历代王朝共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古代参加科举考试需要填一张状子,就是类似我们现代的报名表,科举考试成绩下来之后,状子就会对外进行展示。

而展示的顺序,就是考试的名次,第一名的成绩就放在这些状子的头一个,所以叫做状头,又叫状元,后来人们就直接用状元这个词来形容考了第一名的那个人。

榜眼这个名称是开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古代科举考试成句下来的时候,官府要放榜,榜单上状元的名字排在第一个,第二名第三名分别在状元的左右稍微靠下的位置,看上去就像是榜单的两个眼睛,所以,刚开始的时候,第二名和第三名就叫做榜眼。

到了唐朝的时候,出现了探花一词,但是当时探花并不是指科举考试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宋朝的开宝八年(975年),礼部试和殿试分别放榜,标志着三级考试制度正式确立,直到北宋晚期,探花作为科举考试殿试第三名的代称才确立下来。

我国的科举考试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宪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