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
网友回答
只要对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大概都知道秦朝有个宦官名叫赵高。他因“通狱法”而受到秦始皇的宠信,又因是十八皇子胡亥的师傅而得宠秦二世。此人诡计多端,阴险狡诈,贪婪成性,曾位居宦官之首而跋扈朝廷,也一度指鹿为马逼杀秦二世。他专权用事,刑政苛暴,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诡计多端,胆大妄为
赵高是赵国君主的远房本家,因为犯罪,被施以宫刑,其母受牵连沦为奴婢,赵高弟兄数人也因此而当上了太监。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赵,赵高被掳往秦国。秦始皇听说他身强力大,又精通法律,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还让他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断狱。由于赵高善于观言察色、逢迎献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秦始皇和胡亥的赏识和信任。有一次,赵高犯下重罪,蒙毅按律要处他死刑,秦始皇却赦免了他并复其原职,由此不难看出秦始皇对赵高的偏爱,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位在自己眼中“敏于事”的宠臣,日后会成为断送大秦江山的祸首。
在秦皇的宠信下,赵高的胆子越来越大,竟然招权纳贿,舞法弄文,后被发觉,秦皇就把他交给上卿蒙毅审理,蒙毅不敢徇私,按法律定了赵高死罪,剥夺他的官籍。秦皇因为赵高办事勤勉尽力,便赦免了他,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这已使赵高与蒙氏家族结下了仇怨,也使赵高意识到秦皇驾崩,自己的未来将是可怕的,于是他便对秦始皇20几个儿子进行了考察。长子扶苏宽厚忠义,德才兼备,在朝臣中很有威信,是最好的皇位继承人。因屡次劝谏秦皇,要求实行仁政,反对以严刑酷法治理国家,特别是在焚书坑儒一事上,激怒了秦皇,扶苏说:“如今天下初定,黔首未安,这些儒生们诵法孔子,习知礼义,您就用这样的重法来惩治他们,恐怕人心不服,天下不安”。秦皇一气之下,把公子扶苏派到北就部边境上郡,去做大将军蒙恬的监军。其它儿子,赵高发现始最受秦皇宠爱的是第十八子胡亥,于是,赵高想尽各种办法讨好胡亥。胡亥看赵高对自己勤勉,又因最深秦皇的宠信,便私下让赵高作了自己的老师。无知的胡亥就这样成了赵高的一步棋子,经常把赵高的忠诚、勤勉、才能传给秦皇,秦皇对赵高也更加信任,又让他掌管虎符和玉玺,秦皇行使军、政大权都要由他来发符、加印,他成了秦皇最亲近的人,取悦胡亥的做法又为自己找好了后路,奸诈诡谲的赵高真是一箭双雕。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年逾半百的始皇在第五次出巡的途中病倒了。虽然他一生都在寻求着长生不老的秘方且“恶言死”,但仍然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运作规律。随着病势一天天加重,秦始皇深知自己的大限已到,当务之急是赶快确定立储之事。他将二十几个儿子一一进行掂量,觉得胡亥虽然最得他的疼爱,但知子莫若父,此子昏庸无能,不成器;长子扶苏虽屡屡与自己政见不合,但为人“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再加上大将蒙恬的辅佐,无疑会是一位贤能的君王。况且,依照嫡长子继承制也应该传位于他。当下始皇不再犹豫,召来兼管着皇帝符玺和发布命令诸事的赵高,让他代拟一道诏书给长子扶苏。时扶苏正监军在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始皇命他将军事托付给蒙恬,赶回咸阳主持丧事。这实际上已确认了他继承者的身份。诏书封好后,始皇吩咐赵高火速派使者发出,但为自己打算的赵高,正在心里筹划着阴谋,他清楚地意识到,公子扶苏回来继位,定用蒙氏兄弟,自己定是死无葬身之地。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利用胡亥达到自己固位的办法,于是他暗中却扣压了遗诏。
作为胡亥的老师,赵高对他十分了解。胡亥是一个在宫闱中长大的皇子,既未经过征战的风险,也未经过政治斗争的风浪,因此十分幼稚和迂腐,父皇的驾崩,使他有一种失去靠山和对前途茫然的感觉,对于皇位的继承,他十分自知地想,父皇有二十多个儿子,无论立嫡、立长、立贤都轮不到自己。
赵高把诏书扣下,决定在诏书上做手脚。他先去见胡亥,在他的劝说下,胡亥也有了当皇帝的野心,对赵高说:“父皇还未发丧,丧事还未办,再说知道诏书的人还有左丞相,他能答应这事吗?”赵高见胡亥如此说,非常高兴地说:“公子这可是个好机子呀,错过了就会误了终生,这件事我与左丞相商议,不劳公子费心。”说完就找李斯去了。
赵高见到李斯说:“皇上赐给扶苏的诏书和玉玺放在胡亥那里,所以定谁为太子,只在丞相和我一句话了,这件事您看怎么办好?”李斯听了赵高的话非常震惊,他不知赵高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就说:“你怎么能说出这种亡国乱政的话呢!定谁为太子这种事,不是你我做人臣的所应当议论的”。赵高又装出十分关怀李斯的样子,为李斯分析他的未来前程,并明确说明,如果公子扶苏继位,必会重用蒙恬做丞相,到时你便无容身之地。贪婪嫉妒的李斯动摇了。于是三人一起毁掉了秦始皇给扶苏的诏书,另伪造了一道给丞相李斯的遗嘱,并恶毒地伪造了令扶苏与蒙恬自杀的遗诏。为人忠厚的扶苏与三代功臣蒙恬接到诏书后被迫自杀,稀里糊涂地成了赵高“偷梁换柱”的牺牲品。
野心勃勃,心狠手辣
偷梁换柱得逞后,他们一行人才从直道回到咸阳,为秦始皇办理丧事,并宣布胡亥即皇帝位,称秦二世。赵高升为郎中令,常居宫中参与决策国家政事。郎中令一职,既是皇帝保卫者,也是皇帝的控制者,赵高实质已掌握秦朝的大权,二世成了他的傀儡。
为了堵住众大臣与诸皇室公子对矫造诏书的怀疑与不满,秦二世与赵高采取了一面大开杀戒,剪除异己,一面封官进爵,安置亲信的政策。继扶苏、蒙恬之后,蒙毅、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等大批功臣都纷纷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而且还有难以数计的人被株连。
铲除这些功臣后,秦二世开始感到不安了,便对赵高说:“现在,天下既然属于我了,我想尽量满足耳目的欲望,尽情享受心中所想的一切乐趣,长有天天,颐养天年,可看来大臣们并不顺服,一些地方官还各自为政,诸公子也未必就不想与我争位,依你看,我该怎么办?”赵高说道:“皇上说得对,这点臣也想到过,只是不敢说。”二世急问什么办法,赵高说:“皇上即位一事诸公子们已私下怀疑,诸公子都是皇上的兄长,大臣们又都是先帝的旧臣,这些人心里怨恨不服陛下,臣出身低微,幸得陛下抬举,才居上位,大臣们也心有不满,因此,我解意陛下,除去生平所不满意的人,让卑贱的显贵,让贫穷的富裕,让疏远的亲近,这样,上下同心,国家就可以安定了。”二世认为是好办法,就让赵高重新制定法律,严饬刑罪。群臣和诸公子犯罪都由赵高审讯定罪。赵高罗织罪名,肆意株连,大肆屠杀。在咸阳一次就杀死了二世12个哥哥,在杜邮(今陕西咸阳)一次又碾死了二世的6个哥哥,就连二世的十个姐妹也无幸免。再加上旧臣近侍若干,一时冤狱成河。公子将闾等兄弟三人,秉性忠厚,平时行为谨小慎微,一时安不上罪名,也被囚禁,这三个兄弟自认无罪,不久将被获释,谁知二世竟下令“公子不臣,罪当死”,派使者令三人自杀。将闾大呼:“宫廷的礼节,我从来不敢不服从宾赞;朝廷的位次,我从来不敢违背礼节;奉命对答,我从来不敢错说话。怎么叫不尽臣职呢?我请求知道罪名再死。”使者曰:“我不参与议罪,只是奉命行事。”将闾仰天三次大声呼喊天说:“天啊!天啊!我无罪!”兄弟三人皆流涕自杀,家人受株连,家产被没收,最后只有公子高了,他也知自身难保,于是想出了舍身保家的办法,含泪上书,情愿殉葬父皇。二世立即同意了。公子高用请死的办法,总算保全了家人。自此以后,大臣凡是进谏者均以诽谤罪论处,更有甚者,百姓面色不好也要治罪。整个国家,人人自危,天下处于一片恐怖之中。
秦二世在赵高的蒙蔽下对岌岌可危的局势一无所知,继续过着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而手握重权的丞相李斯还是清醒的。李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及其后建立封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少功劳,因而备受秦始皇的重用。李斯又是“偷梁换柱”的参与者,秦二世对他颇为宠信。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李斯基于对秦朝统治的忠心,曾多次上书进谏但毫无成效。赵高一方面担心秦二世了解朝局后会追究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将李斯视为其专擅朝政的唯一障碍,因而便把矛头对准了他。对秦二世的性格了如指掌的赵高设计了一个陷害李斯的绝妙圈套。他先对李斯说,如今盗贼猖狂,我很想劝谏皇上,但因为皇上深居皇宫,我没有劝谏的机会。李斯也表示自己很想找机会劝谏皇帝。赵高表示他负责给李斯制造劝谏的时机。于是,赵高特意找一些秦二世玩兴正高、最烦人打扰的时机让李斯进谏。李斯进谏几次后,二世就开始对李斯产生了嫌隙。赵高见时机到了,就诬蔑李斯因未能分土称王而心存不满,诬蔑李斯的儿子与陈胜等起义军有关连。这时的秦二世对赵高听信无疑,便派人把李斯父子腰斩于刑场,并三族以内的人也因受株连而被尽杀。
赵高铲除了一切阻碍后,本可以安忱无忧地做自己的丞相了,可以他的野心又促使他不能安静下来。当他看到秦二世荒淫不理朝政时,篡位的阴谋开始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于是便又导演了一出历史上著名的“指鹿为马”的丑剧。
有一天朝会,赵高为了试探百官是否臣服他,命人牵来一头鹿,献给二世说:“臣有小马一匹,献给陛下玩赏。”二世大笑说:“丞相错了吧?叫鹿作马。”赵高一本正经地说:“陛下,这确实是匹马。”二世以为赵高开玩笑,询问左右大臣。大臣们慑于赵高的淫威,多数都说是马。赵高看篡位的机会到了,就杀了二世,召集百官,准备登基称帝,他幻想着百官一定是一片欢呼声,没想到回头一看,百官站在殿外,用冷漠的眼光直视着他,此时赵高才明白,他的淫威没有征服人心,他放弃了称帝,立子婴为王。秦王婴认识到赵高的险恶用意,经过周密的策划,在赵高督促其到宗庙受玺的时候,令早已埋伏好的手下人挥剑杀死了赵高,结束了赵高罪恶滔天的一生。随后子婴素车白马,手捧玉玺向刘邦投降,至此秦朝灭亡。
人物性格分析
纵观赵高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赵高是一个诡计多端的阴险小人,为了自己的目的,篡改遗招、扶立庸主、残害忠良、排除异已、弑君夺位。而二世被赵高完全迷惑,视其为股肱心腹。赵高在秦王朝最后的几年统治中翻云覆雨,把秦的暴虐苛政推向了顶峰。卑鄙无耻,心狠手辣的赵高大肆屠杀王亲贵族、谋臣良将,也正是他们彻底消耗了大秦帝国最后的气数。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而阴险的赵高也就注定不会安静的过其一生,至直最后被暗杀在庙内,也是理所应当的。
无耻的赵高,依靠弄虚作假、伪装忠信,骗取了胡亥的信任;又利用权势,安插亲信,排除异己,陷害忠良,一步步地建立起了自己的权威。他两次发动宫廷政变,残害无数无辜之人,最终却带着未做成的皇帝梦走向了自掘的坟墓。他的存在,确实是秦朝的大不幸。他死后,衰败不堪的秦王朝未能挽回覆灭的命运。“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统治天下仅十五年的秦朝,至此走向了尽头。在慨叹之余,人们又不禁问:如果当初始皇同意杀了赵高;如果真的诏书传给了扶苏,情形又会怎么样呢?然而,历史是没有假设的,秦的速亡,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反思……
网友回答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