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0-07-09 04:51:12

如上

网友回答

小学语文在小学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对于处于基础起步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启蒙性语文课堂教学就尤为要注重“活”“实”“趣”。根据本人在近年来教学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以及实践探索,以及结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有效备课是课堂活起来的前提和基础
  教学中,要设计因材而异、因生而异的课堂导入。小学语文教材丰富多彩、风格各异,各年级的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各异。这就意味着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要依据一定的教学任务和内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需求,灵活多变地加以运用。我上课经常采用谈话式导入、设置情景式导入、歌曲式导入、提问式导入、简笔画式导入、图片导入、悬念式导入、复习式导入及游戏式导入等。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彩的课文导入,可以引发学生求知欲,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学起来会事半功倍,学得迅速。教师激趣,目的就是使其不知不觉地参与学习活动,或者吊起他们的“胃口”,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有迫切求学的欲望,导入课文的环节中,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效率。长期的经验积累,我总结出了如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赏物导入、音乐歌曲导入、对比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设置悬念导入等等,举不胜举。好的导入能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用蔡国庆的《五星红旗》歌曲导入,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在教学《西门豹》时,用战国的《西门豹》故事导入,增强了文学趣味性;在教学《古诗两首》时,用徐文长的“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趣联导入,增强了语文阅读兴趣。比如讲《触摸春天》一课,为了让学生迅速进入听课的角色,感受盲人生活的艰辛,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一上课老师就戴着墨镜扮演盲人摸东西的动作,表情惊慌失措,边说心里话边做动作:“假如我是盲人,我会天天哭哭啼啼,因为我不敢独自出门,怕撞伤身体;假如我是盲人,我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因为我生活在无光的世界里,白天黑夜一个样,世界上就我最可怜。”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和听着,对教学内容印象深刻,学习效果自然良好。提出悬念大的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激趣良方。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的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地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四、巧抓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学习语文时,应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往往会高于单纯学习知识点。在学习《千年梦圆在今朝》这篇课文时,我播放了电视剧《钱学森》《周恩来》中搞科研时的艰苦环境,科学家们仍执着的钻研的片段以及“神舟七号”飞船发射时的片段,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使他们不但认识了祖国科技发展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艰辛,以及取得巨大成就时的成功与喜悦,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使他们积极地进入到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五、善用激励性评价
  很多学生对学习语文兴趣不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法上灵活多变,在学习之初要吸引学生,必须有一个精彩的导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语设计可以是猜谜语、讲故事……导语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在课前能调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欲望,学生们往往会自发地去探究学习。
  课堂上多表扬,少批评,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他们在最佳学习状态中,才能够对所学知识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掌握。况且爱听表扬话是儿童的特点,表扬运用恰当,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反应。例如,在上课时,对于不同的问题让不同的学生回答。难度大一点的让好学生做,简单一点的让学困生做,他们做对了,予以表扬,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学困生,他们都特别在乎老师的表扬。这样一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就活跃了。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把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让语文课堂活跃起来。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