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当阿长问《山海经》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3分)2.“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中的“这”指代的什么? (2分)3.品味第④段中画线句,指出运用了什么修辞?并表现了“我”接到《山海经》时怎样的心情?(3分)4.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3分)5.选文写阿长买《山海经》时,并没有详写她是怎样买到《山海经》的,而是用了概述的方式。请发挥想象力,将长妈妈买《山海经》的过程补写出来。(不少于50字)(3分)
网友回答
1.阿长来问时,“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问了,也就对她说了,认为说与不说一样。(1分)表现“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意对即可,2分)2.指阿长为“我”买来了《山海经》的事。(2分)3.比喻(1分) 表现了“我”接到《山海经》时的震惊、激动之情。(2分)4.因为这是我最想得到而又很难得到,是阿长费尽辛苦给我买来的,里面凝聚着她对我的一片关爱之情。(3分)5.略 (语句通顺,要写出长妈妈如何辛苦地买到《山海经》的过程)(3分)
【解析】1.试题分析:在题干中的问题句之后可读到“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这个语句,由此可知,这是第一步的答案,是我当时的想法。揣摩可知,“我”对从阿长那里得到《山海经》不报什么希望,有些对她的鄙视包含其中。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点评:审题后要根据题干的提示,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确定题目的答案范围(一般在问题句附近),然后寻找出切题的语句。要求用原文语句回答的,一定要用原文语句作答。要求理解做答的,一定结合上下文内容与情节做综合分析。2.试题分析:“这”出现在第五段,代词一般指代前面的语句或内容,因此,答案应在前文中寻找。读前面的三、段可知,应指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这件事。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点评:代词一般指代前面的内容,因此我们要到前面的文章语段中寻找答案。理解语段后把所指代的内容或事件概括清楚。3.试题分析:“霹雳”是比喻,也有夸张的成分。句中把阿长的话比作“霹雳”,写出了“我”听阿长说买来了《山海经》时的震惊、激动之情。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点评: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有哪些,如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不仅如此,还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等做出全面的分析,看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人物什么情感等。4.试题分析:根据文章内容可知,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对书的渴望,另一方面,是这来之不易的书所代表的阿长的情感。表达出两方面的意思即可。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能力。点评:结合文章的内容,揣摩其中的原因,运用得体的通顺的语言作答。一般要到题干中的问题句附近去寻找相关语句,仔细揣摩后拟出切题的答案。注意一定要切题作答,不可所答非所问。5.试题分析:“长妈妈买《山海经》的过程”展开想像可知,很困难。因为她不识字,又不知道《山海经》是什么模样的,只是听我不断地念叨而已,甚至连书的名字也说不清楚。因此,我们应该把她的语言和肢体的动作,以用着急的样子,加以描写。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点评: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发挥合理的想象,运用对人物的描写,拟出切题的答案。平时要养成多看、多想、多思、多写的好习惯,对于身边的事要多关心,多与同学交流,这样,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才会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