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
网友回答
综合评价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它与《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一起被誉为“四大古典名剧”。其有如下艺术特色:
1.剧情曲折,结构巧妙合理。全剧安排了两条线索来展开剧情:以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以张生、莺莺和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为副线,二者相互交错、制约,极富戏剧性,矛盾冲突环环相扣,使文章波澜起伏。
2.手法多样,人物个性鲜明。《西厢记》的人物并不多,但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十分丰满。因为每一个人物既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性格又具有多重性,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得到了多角度的刻画。首先,作者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现其性格特点,如老夫人的赖婚、张生的犯傻、莺莺的作假、红娘的泼辣等,从而使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更加巧妙合理地结合,使人物形象生动起来。其次,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烘托人物个性。譬如《长亭送别》一折写莺莺、张生离别之情,没有就情写情,而是把这种令人伤感的离情别绪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去加以渲染。
3.雅俗相济,语言功底深厚。综观《西厢记》语言的艺术成就,最突出的是把典雅的文学语言与白描性的白话口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了一种既文采斐然,又朴实淡雅的风格。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善于化用唐诗、宋词中的语言,翻出新意,拓宽意境,给人以新鲜之感。二是借助夸张、对比,刻画人物心理。三是用比喻来形容“愁”,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供欣赏的对象,饶有新意,独具特色。四是语言尚俗,大量方言俗语入曲。如“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等。
形象分析
红 娘
红娘是一个充满反叛精神的人。莺莺、张生的自由婚姻,在充斥着封建礼教的社会背景下,是大逆不道的。但红娘作为一个老夫人派来“看守”小姐的丫头,不仅不揭发,反而推波助澜,是这场婚姻得以美满的主要的牵线搭桥人。在这场叛逆的婚姻中,红娘不畏被老夫人责打,几次三番周旋于莺莺、张生之间,为他们安排月下听琴、晓夜奔走、传书递简等一系列行动,反映了她对这场恋情的支持以及对封建礼教的反叛。
在《西厢记》中,红娘形象的塑造给人真实感。红娘的热心肠,也受到了时代背景的制约。如当张生提到跟莺莺的姻缘时,红娘说:“姻缘非人力所为,天意尔。”这句话一方面表现了最初红娘对崔、张婚姻的成功不抱绝对的希望,因为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必然要面临重重困难,说明红娘是务实的。另一方面,也透露了红娘的宿命观。这种观念在封建社会占有统治地位,不仅红娘有,哪怕是作者王实甫也不可能突破这一思想的禁锢。然而,正因为红娘有这种想法,才使红娘身上有了她那个时代的印记,才多了几分真实感。
相关阅读
飘逝的绝唱(节选)
□李存葆
自从袒露着赤裸裸的真实的亚当与夏娃,在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上碰撞出第一缕美的彩虹后,人类就沸腾起一种原始冲动里纳含着的伟大的渴望。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曾有多少人乘着生命的一叶扁舟,驶向鼓荡着大雷雨的爱河情海,不畏舟摧楫折的死生,遥望美丽如海市蜃楼般的彼岸,去进行着灵魂的探险。
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张君瑞就是这样的探险者。
似乎上苍早就为这对恋人心灵的约会作过精心的设计。只要细读《西厢记》的人,站在普救寺山门前,双目微合,脑际中便不难幻化出唐贞元十七年杏月,那痴男怨女相识前的情景。
两辆来自京师的马车,颤颤悠悠地碾过蒲津浮桥,辚辚萧萧地向普救寺驶过来了……
一辆载着前朝崔相国的棺榇,另一辆坐着相国的孤孀郑夫人,爱女莺莺,稚子欢郎及丫环红娘。莺莺年方十九,针黹女红,诗词书算,无所不工。此时,郑夫人举家扶亡夫灵柩,欲去相国之故里博陵安葬。恰值蒲州军乱,无法东行,不得不寄篱于普救寺的“梨花深院”……
一匹瘦马由书童牵引,驮着洛阳才子张君瑞沿着古道由东而西,款款地走过来……
张生之严君曾官拜礼部尚书,不幸五旬溘然长逝,继而慈闱又玉楼赴召。父母双亡,张生裘敝金尽,书剑飘零。他自幼萤窗雪案,刮垢磨光,胸有丘壑,笔有藏锋。然命运多舛,及至23岁仍功名未遂,冷衾无侣。适逢是春德宗降诏,开科取士,张生自恃有陆海潘江之才,视金蟾折桂如拾草芥。赶考途中,他一无挂碍,悠然自得。下榻蒲州后,他先是赏玩了蒲津渡口,志存高远地吟了那“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的诗篇,又被那直侵碧汉的舍利塔所吸引,便信步东向,来到普救寺山门前,拾级而上,移步于喷射着盛唐华彩的寺中……
寺中九曲回廊傍近月亮门的一侧,曾是张生的“惊艳”处。
当长叹“花落流水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的莺莺,遵母命与红娘走出“门掩重关”的梨花深院,穿过月亮门,款款地来到寺内,“亸(duò,下垂的意思。)着双肩,只将花笑拈”时,蓦地被游兴正浓的张生窥见了,莺莺的绝世姿容立时攫住了张生的目光,燃亮了他的双瞳。惊呆过后,张生石破天惊地呐喊道:“呀!正撞着五百年前的风流业冤!”
张生虽一介寒士,但毕竟是官居一品的礼部尚书的遗孤,且又来自向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之故乡、唐时之陪都洛阳,用张生自己的话说,他见过的玉人何止万千,为什么独有崔莺莺使他“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呢?
这是因了莺莺是一美于众美的殊美之女子。
正当张生忘情地鉴赏莺莺的绰约风姿时,被红娘一眼瞥见,她忙扯起莺莺的素纱长袖,欲往回返。被人欣赏向为美姝丽媛的一大快事。实际上,张生瞧莺莺时那如痴如醉的憨态早被莺莺觑到了。此刻,她仍不嗔不喜,莲步轻移芳径,临去时蓦然回首,向张生投以“秋波一转”……
至美者的“秋波一转”,是天国瑶池里的圣波在人世间的俄而一闪,它仿佛能把世界上的一切曼妙与绚丽都集中于那芳菲一瞬。至美者秋波一转里流泻出的美,与轻佻女郎吊眉眼时所传递出的光,有着云泥之别。至美者秋波一转里所生发的美感,与美学家理论上的美感最为接近,它不包括生理上的快感和经验上的欲感,它是一种人们像崇拜圣母时一样的圣洁的美感。
随着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沉浸于“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的氛围里的张生,心灵中产生了一种如沐圣雨,如饮琼浆的不可言喻的愉悦。
在张生焦渴的殷盼中,素缟白裙的莺莺踏着月色走来了,犹如“玉天仙离了碧霄”。当莺莺袅袅婷婷地走进大殿,张生凝目而睇,但见莺莺“檀口点樱桃,粉鼻儿倚琼瑶,淡白梨花面,轻盈杨柳腰”,如白荷出水,似月夜玉兰。楚楚动人的莺莺,不仅再次惊煞了张生,也使庄重肃穆的佛殿里的众和尚,乱了方寸,没了章法。
佛门本是训喻人们收敛内心截除欲念,以达物我两忘四大皆空的地方。但有着鲜活肉体的人毕竟不是石雕的罗汉,在至美者面前,也会解除心灵的防御和装饰,敞开并袒露出人性中爱美的本相,还原为凡胎俗骨。
(选自《飘逝的绝唱》)
读后一思
本文作者为什么说崔莺莺、张生是探险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