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匣子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22:08:58

黑匣子(12分)①每当飞机发生空难,广播、电视或报纸总是在报道中提“黑匣子”。那么,“黑匣子”到底是什么呢?②“黑匣子”是一个密封的金属盒,有普通鞋盒那么大。它里面装有两种飞行记录系统。其中一种是无线电话记录系统,可以把飞机驾驶舱内每个人的谈话和机场地面指挥及外界的通话全部接收下来,记录在“黑匣子”中的磁带上。飞机一起飞,无线电话记录器便开始不停地工作。由于磁带最大的录音量只有30分钟,录满30分钟,就会抹去旧的声音,再录下新的声音,因此磁带上总能保留飞机出事前最后30分钟驾驶舱内每个人的谈话和通话的信息。③“黑匣子”中另一个系统是数据记录系统。它可以记录飞机起飞后的飞行速度、方位、高度和航向,发动机工作参数,驾驶员动作反应时间等多种数据。它的记录时间为50分钟,以后就除掉旧的数据,再记录新的数据。④一旦飞机发生灾难,专家便可以根据“黑匣子”中记录的各种声音和数据来分析飞机失事的原因。因此,空难发生后,除了营救机上人员,寻找“黑匣子”也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事情。⑤早期“黑匣子”的外壳是黑色的,后来为了便于在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寻找,它的外壳已不再是黑色,而是涂成了国际通用的荧光橘红色。它被安装在飞机尾部最安全的部位。“黑匣子”能承受很大的冲击力,能耐受1100℃的高温30分钟,在30米深的水下30天内匣子不渗水,能承受近2吨的静压力不变形。匣子里记录的多种信号和数据还不受外界无线电波干扰和磁力效应等方面的影响。有些“黑匣子”还装有用电池作能源的微型声波发射机,可连续发射一种超声波信号。由于有这么多特点,在飞机机毁人亡后,“黑匣子”往往是唯一的“幸存者”,即使“黑匣子”随飞机残骸散落在丛林、沙漠、海底、深谷等人迹罕至的地方,也能迅速被人发现寻获。⑥目前,“黑匣子“不仅使用在飞机上,许多国家的交通运输部门在高速火车和汽车上也安装了“黑匣子”。“黑匣子”的用途变得越来越广泛了。1.请联系全文,抓住本质特征,给“黑匣子”下一个定义。(2分)黑匣子是一个安装在飞机上,用以                                                                                  的金属盒子。2.文中第⑤段写道“‘黑匣子’往往是唯一的‘幸存者’”。句中“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3分)3.飞机失事后,“黑匣子”不易被破坏,又易于寻找的原因有哪些?请分点概述。(3分)4.【资料链接】2011年11月7日,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前路乡南田村附近的竹山林场,一架飞机坠落后爆炸,有关方面正在对飞机失事前30分钟黑匣子记录的信号和数据进行分析。看到电视报道后一个同学不解地问:黑匣子那么聪明吗?它怎么能预知半小时后飞机要失事了,就事先及时记录下了讲话声音和数据?请你根据文章的介绍,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这个同学的疑问。(4分) 

网友回答

1.(2分)记录飞机起飞后机上各种声音和数据,以便为失事飞机提供事故原因分析资料的金属盒子。2.(3分)不能去掉。(1分)“往往”一词表明机毁人亡之后,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有“黑匣子”幸存,去掉之后表述过于绝对,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3.(3分)能承受很大的冲击力;安装在飞机尾部最安全的部位;能承受高温;较长时间内部渗水;能承受强大的静压力;记录的信号和数据不受外界的干扰和影响;涂成荧光橘红色;有些地方连续发射超声波信号。(回答出三点即可)4.(4分)其实从飞机起飞开始,黑匣子就开始记录声音信号和数据了,只是记录的容量有限,失事后保留的只能是最后30分钟的声音信号和最后50分钟的数据。
【解析】1.试题分析:从第二段第二句话:把飞机驾驶舱内每个人的谈话和机场地面指挥及外界的通话全部接收下来。下定义的句子要简练。考点:概括要点点评:本题不难,解答文字信息就要前二段内。此题拟题较适当,即考查阅读理解的能力,又让学生考查了学生对说明方法“下定义”的了解。2.试题分析:从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来分析,说明删除此词后,句意偏向绝对化而不准确,“往往”表明了情况出现的频率之高。考点: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点评:本题不难,问题浅显,是说明文学习中的常提到的问题。说明文内容上讲究真实性,说明方法上讲究科学性,语言上讲究准确性逻辑性,学习说明文要了解这些特点。3.试题分析:阅读第五段,分点分析,注意文句中的句号,将几层意思隔开,一层就是一个要点,依次概括。考点:理解文意,概括要点。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低下,第五段各条信息在一起,没有明确的分节点,学生不太容易分点概括。所以,平时要多进行概括文意方面的训练。做此类题,关键还是要看懂文段的内容,理清文段的层次。4.试题分析:概括第一题的解答内容作答,强调“黑匣子”有记录功能,注意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回答。考点:结合材料,分析问题。点评:本题不难,只要细心阅读材料,联系文中所讲的知识,即可作答。本题拟题很好,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将来的社会实践大有好处。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