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善如流 从恶如崩是什么意思?
网友回答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语见《国语·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昔孔甲乱夏,四世而陨;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帝甲乱之,七世而陨.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兴,幽王乱之,十有四世矣.”
《汉·张紘·临困授子靖留牋》:“传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言善之难也.”
东周末年,王子朝叛乱.周敬王见逐於都城,奔至成周.诸流亡大臣拟在成周筑城建都.晋魏舒表赞同,然卫大夫彪傒不以为然.彪傒曰:“俗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昔孔甲乱夏,传四代而陨.商自玄王始,经十四代努力不懈始成,传至帝甲始衰,仅七代遂亡.今周自幽王始已传十四代而败,离崩不远矣!”
喻为学好难如登山,而学坏易似山崩,多用于劝勉之语.
【解释】从:顺随。顺随善良就像登天一样艰难,顺随恶行就像山崩地裂一样迅速坠落。
【名人相关引用】
1、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讲史】
翻读史籍,常给今天的人们以现实的启示。《南史·宋文帝纪》中载,文帝为倡导新政,荡涤官场的颓废,在一次早朝后劝诫群臣为官为政,切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的典故出自《国语·周语下》。春秋末期,周敬王的王子名叫朝的,兴兵作乱,占领了首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西)。周敬王逃亡到刘(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又到滑(在今偃师县南),后来亏得晋军援救,才进至成周(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同洛邑只隔一道瀍水)。王子朝出奔楚国,但是他的同党还控制着洛邑。周敬王不敢回洛邑,就在成周住下。周王的卿士刘文公和大夫苌弘准备在成周筑起城来,即以成周为首都。为了取得诸侯的支持,苌弘派人先到晋国去征求意见。
当时晋国的执政者是正卿魏献子(即魏舒),他同意苌弘的主张,并且愿意联合诸侯,支持在成周筑城建都。这时,卫国大夫彪傒恰巧来到这里,听说筑城的事,却并不赞成。他就去见周王的另一卿士单穆公。彪傒对单穆公说:“苌弘和刘文公的一番苦心,看来是白费了。自从幽王以来,周朝就一代一代地衰弱下来。俗语说‘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夏朝从孔甲开始堕落,只四代就灭亡了,而商朝的兴起,却从玄王开始,经过十四代,直到汤王才正式建立;商朝传到帝甲,开始走下坡,也只七代就垮台了。而周朝从后稷开始积德,到文王取得天下却经过了十五代。可见,向上发展是多么不易,而向下败亡总是比较快的。现在,周朝自从幽王走入邪路以来,已经十四代了,难道还有可能挽救吗?”
彪傒的“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句话,后来就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如登”,好比登山,形容艰难;“如崩”,好比山崩,形容一下子就垮了。这句成语的意思是:学好、坚持向上,比较费劲;学坏、堕落,是很容易的。
事实上。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从善,譬如:当有人在困难之中,你伸出援助之手救人于水深火热之中;无私奉献,不求任何回报,默默地帮助人脱离苦海,等等。这样不就做了件好事吗?从恶,譬如:见死不救,背信弃义,为名誉而不顾多年友情出卖朋友;为金钱而不顾自己的清高做尽坏事;为利益而不顾家人劝阻自甘走向堕落。看似善恶就在人的一念之间,但事实上,从善就像登山一样,需要坚强的毅力和勇气,日本老兵东史郎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点。
据报纸报道:日本老兵东史郎,曾经参加并制造了残忍无比的“南京大屠杀”。但他在晚年却幡然醒悟,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出版了《东史郎日记》一书,揭露了在“南京大屠杀中日本人所犯的滔天罪行,并亲自到南京向南京人民公开赔礼道歉。我们不谈东史郎以前是个多么残忍的人,但他却在以后的日子里,深刻反省并改过自新,并在这种情况下,谴责日本政府的对历史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没有坚强的毅力和勇气是根本无法做到的。这种精神,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普遍的观点都认为从恶容易,从善难。其实也不尽然,善恶根植于人的心灵,只要有颗善良的心,在这颗善良的心的支持和鼓舞之下,就会有一种正义感,那么就不会有从恶之心了。
【用途】
1、【文言文】从是顺从、跟从之意,古文中经常出现。文言文中常考的【对仗句式】——抓住前后结构一致的特点,比如这样的句式是“从…如…”(顺从…就好像…),同时这句话是比喻(印证了文言文就是古代的阅读理解,除了需要翻译意外,其他的理解方法和现代文阅读理解一模一样。)
2、【作文】比喻学好很难,学坏极容易。因此适用于“自律”“坚守”等等话题,突出个人品格和意志品质。
【针对从善如登,从恶如崩感想】
中国的慈善思想源远流长。道家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是上善大善;佛家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无条件的、无分别的善;儒家的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持,则百姓亲睦。”(孟子)是仁者爱人的善。可见,传统正教都主张慈善。“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寡者得衣,乱者得治。”(墨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这些古代圣人贤相的善行嘉言,传承万世,乐善好施的美德在中国文化中积淀。
金文的“善”从“羊”从“誩”,羊于中而双言于下,其本义作“吉”解。因为羊的全身无一不为人类作献出,又有温厚之性灵,可谓纯善至矣。而且,言语是人沟通的桥梁,彼此的好言能化干戈、能和睦心灵,所以美好的言语是善。善与恶对峙,是人性中真诚、美好的体现。上善的品质如水滋润万物、养育万物而不逞功争名,是无私的给予和无求的帮助。古人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意、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人与人之间的一份爱心、一句劝慰、一点帮助,都能给贫者以救助、忧者以宽慰、危者以希望。善为人类点亮心灯,善给生命以温暖。上海城隍庙大门有一幅对联写道“做个好人心静神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善的心灵通鬼神,善的威德惊天地,行善是坦荡的、快乐的,是受尊敬和钦佩的。
齐桓公当初与其兄公子纠争夺王位时,纠的老师管仲专程追杀他,凶狠的一箭射中其胸,险些丧命。但齐桓公听从恩师鲍叔牙的建议,不计前嫌,重用仇人管仲而兴国;而晚年的齐桓公不思進取,不明忠奸,不仅不顾管仲等创业老臣的忠言规劝,反而重用宠信三个小人:一是杀了自己儿子让桓公品尝人肉滋味的易牙,一是抛弃家国和荣华富贵投奔桓公的卫国公子开方,一是自阉以亲近桓公的竖刁。这三人窃取大权之后,便背着齐桓公進行了一系列的阴谋活动,特别是趁齐桓公病重之机假传圣旨,切断了他与众子女及大臣的联系;继而断了齐桓公的饮食,使其活活饿死,死后还密不发昭,尸体放置几十天无人问津;同时还派兵追杀太子昭和其他旧臣,改立太子。后虽经太子昭次年复位除奸,但齐国从此一蹶不振,不仅失去了霸主地位,反被秦国所灭。齐桓公善于接受正确的意见,不杀仇人,重用仇人的超然的气度,的确堪称从善如流的千古师表。然而可悲的是同样是他,到了晚年不分忠奸,不听善言而误国害己。
今天,同样的悲剧还在上演,很多国人现在已经对善良不屑一顾,甚至拒绝善良、诽谤善良、打击善良、杀害善良。在修炼的人看来,善是不需要理由的,善是无私无畏的,善是不需要理解和回报的,任何有条件的善都不是上善和真善。所以,他们才敢于在充满恐怖与谎言的国度里广传真相,救度世人。
人都热爱生命,渴望幸福,为什么那么多的世人会否定善心、误解善良、拒绝善言、歪曲善意呢?我们分析一下:首先,“善言不美,美言不善”(老子)。真话并不悦耳,劝戒和警世之言常常伴随着忧患意识,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奉承的内涵,而谎言常常披上美丽的外衣,就象裹了蜜糖的毒药。所以,被谎言迷惑的人会拒绝善言,无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会讽刺善良,愿意听奉承话的会嗤之以鼻,没有忧患意识的会捧腹大笑;第二,无神论思想的人不相信善恶有报的天理,不理解神的威严、神的救度、神的审判正在演绎;第三,文革中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观念扭曲了正常人的思想,严重毒害了社会风气;第四,“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极端自私思想的泛滥,使现代中国人不相信还有人无私的劝善;第五,只有心中有善才会坦然的接受善,当人的心中充满了邪念和恶意,就会敌视善良。现代很多中国人已经严重被间假、恶、斗的变异观念污染了灵魂,人的内心缺乏善念,理所当然的就排斥善意。所以,虽然是千真万确的真理,虽说是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当真相和善言呈现在众生面前时,难免遭受拒绝、排斥甚至打击。
南亚大海啸即将来临时,很多游人捡拾沙滩上美丽的贝壳,忘情地欣赏海天相连的美景。当地土著人好心告知:危险来了,快跑!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相信、嫌弃他、还赶走了他。后来游人们被大海啸无情的吞噬了;菲律宾发生的泥石流时,菲律宾媒体曾报道说,57名生还者几乎异口同声地告诉记者,在灾难发生前3天,有一个穿白衣的神秘老年妇女,曾告诫村民要发生山体滑坡,需立即撤离,但没有一个人相信她的警告。神明总是在灾难来临前,警示于人,网开一面,把预言、真相呈现在人面前。但是信不信由你,神明会慈悲给你机会,智者会善意的规劝,但是没有人会强求你、拖着你、抱着你逃生,因为你自己有脚,路在你脚下。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意思是与人为善、跟从善良就像登山一样,需要一步步攀登上去;而与人为恶、跟从邪恶,有如山崩石裂,一落千丈。从善还是从恶,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古人说“施恩勿记,受恩勿忘。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感谢那些在危难来临前,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的善者,感谢他们把真相告知于人,感谢他们重生的机会给我们,感谢他们在自身危难之中的救度。
慈善与高尚同行,理应受到景仰、推崇和爱戴,当善良来到你面前,你做何选择?选择善良,才能收获宝藏。作为一个普通人,让人惊羡的姿容可以没有,缺金少银的日子可以忍受,但内心缺失了善良,灵魂就会空虚和迷失——因为善良是生命的黄金。希望你能被善良唤醒,生命从此美丽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