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树的风格原文,陶铸先生《松树的风格》文章赏析!
网友回答
原文:去年冬天,我从英德到连县去,沿途看到松树郁郁苍苍,生气勃勃,傲然屹立。虽是坐在车子上,一棵棵松树一晃而过,但它们那种不畏风霜的姿态,却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久久不忘。当时很想把这种感觉写下来,但又不能写成。前两天在虎门和中山大学中文系的师生们座谈时,又谈到这一点,希望青年同志们能和松树一样,成长为具有松树的风格,也就是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把当时的感觉写出来,与大家共勉。我对松树怀有敬佩之心不自今日始。自古以来,多少人就歌颂过它,赞美过它,把它作为崇高的品质的象征。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这是我每看到松树油然而生敬意的原因之一。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你看,松树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它用自己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荫下休憩;在黑夜,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也正是松树风格的写照。自然,松树的风格中还包含着乐观主义的精神。你看它无论在严寒霜雪中和盛夏烈日中,总是精神奕奕,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做忧郁和畏惧。我常想: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但它们只是给人一种外表好看的印象,不能给人以力量。松树却不同,它可能不如杨柳与桃李那么好看,但它却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尤其是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日子里,多少人不顾个人的得失,不顾个人的辛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为加速我们的革命和建设而不知疲倦地苦干着。在他们的意念中,一切都是为了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为了迅速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为了使人民的生活过得更好。具有这种风格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这样的人越多,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也就会越快。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像松树一样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质;我希望每个人都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出处:出自现代作家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扩展资料:赏析:文章开篇平实朴素,素有豹头、凤头之说,前者自然,后者雕琢,此篇属于前者,交代了写这篇文章的初衷,并委婉地将松树的风格与共产主义风格联系在一起,既是比喻又是象征,拓展的文章的内涵。第二段向前递进,更加明确的表明观点,表明自己对松树的敬畏之情由来已久,而且古往今来对松树怀有这番敬意的人还有很多。作者在提出观点之后,开始具体阐述,从松树的生长特性上概括出松树生命力顽强的特点。作者将对松树的评价与鲁迅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从树引申到人,从树的品格引申到人的写照。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不是为了写树而写树。松树是一种象征,松树的风格也是一种象征。最后,作者以高扬的姿态结尾,他要赞叹的都赞叹了,他要表达的都表达了,他自己的内心被这种信念充溢着,同样希望每个人都有感于此,也正是和第一段的希望广大学生们都培养松树风格相呼应着。
网友回答
陶铸《松树的风格》写到:“你看它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也好,不管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好,只要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也不管是你有意种植的,还是随意丢落的,也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从飞鸟的嘴里跌落的,总之,只要有一粒种子,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
紧接着,一句“狂草了天空”,似神来之笔,描摹出挺立于群峰之巅的劲松,在狂风呼啸中不仅“任他风吹浪打,我自归然不动”,而且“狂草”了天空。
这里的“狂草”二字,既回应了“一笔”,又以其“狂”,使我们看到了一种志在苍穹的壮阔豪迈;以其“草”,使我们看到了一种无拘无束的风流潇洒。
挺立于天地之间的劲松,如同一个鹤发童颜的书法家举起如椽之笔,在万里长空挥写下朵朵飘逸的大字。“你/风云满身了吗?”一个“风云满身”刻划出劲松的一身傲骨和潇潇洒洒。陈毅元帅写道:“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只有在经历了风雪洗礼、“风云满身”的时候,才可能看到这样环顾四周、凌霜独立的伟岸风骨。
一首精美的微型诗,便是一副精美的画面。诗人仰望高山之巅摄取的这惊心动魄的一幕,正是一副大气磅礴的的劲松写意图。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日子里,多少人不顾个人的得失,不顾个人的辛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为加速我们的革命和建设而不知疲倦地苦干着。在他们的意念中,一切都是为了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为了迅速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为了使人民的生活过得更好。这又不由得使我们想起松树的崇高的风格。
这两段是文章的高潮,情感通过铺垫终于迸发出来,作者真正要赞叹的东西在这个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感动着我们、震撼着我们、使我们敬畏的是这样一些人!
具有这种风格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这样的人越多,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也就会越快。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像松树一样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品质;我希望每个人都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风格的人。
最后,作者以高扬的姿态结尾,他要赞叹的都赞叹了,他要表达的都表达了,他自己的内心被这种信念充溢着,同样希望每个人都有感于此,也正是和第一段的希望广大学生们都培养松树风格相呼应着。
扩展资料:
《松树的风格》作者,陶铸(1908—1969)又名陶际华,号剑寒,化名陶磊。
本书主要结合社会主义时期青年工作的具体情况,引导青年既要关心政治,又要努力掌握科学技术知识;既要有太阳那样的宽阔胸襟,又要有松树那样的坚贞品格。
文章通过介绍松树生命力强和自我牺牲的特点,赞美松树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风格,表达了作者对松树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这篇文章写于1959年,作者从英德到连县的途中所见之松树和引发的一系列感想主要通过对松树生长习性和生活中松树的用途的描写,歌颂了松树的精神以及拥有松树这种精神的人的高风亮节,也表达了对革命事业发展良好发展的愿景。
顽强的生命力:只要有一粒种子便可长成大树,无论什么样的生长环境,狂风吹不到、洪水淹不没自我牺牲的精神:松树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
夏日为人提供阴凉,冬日用作燃料乐观主义的精神:你看它无论在严寒霜雪中和盛夏烈日中,总是精神奕奕,从来都不知道什么。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松树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