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鉴赏

发布时间:2020-07-30 05:44:58

《子夜》是茅盾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全貌的力作,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瞿秋白评价《子夜》:“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请鉴赏一下《子夜》

网友回答

《子夜》艺术特点如下:
  1.宏大严谨的结构。《子夜》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对大都市上海作了全方位描写的文学作品。它描写了工厂生活和工人运动,描写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奋斗,买办资产阶级的活动,金融、公债市场的风波以及都市各阶层人物的面貌。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几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人物众多,经纬交汇地建成了《子夜》这部作品的“网状结构”。
  2.心理描写尤为突出,且采用传统的肖像描写、人物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子夜》对人物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
  3.语言具有简洁、细腻、生动的特点。它没有过度欧化的语言,偶尔运用古代成语也是恰到好处,妙趣横生。人物的语言和叙述者的语言都能随着故事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而具有不同的特色,使读者能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形象分析]
  吴荪甫
  吴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他是上海滩的工业巨头,财力雄厚,开办有近万人的裕华丝厂。他精明能干,有雄心有魄力,富有冒险精神,是一个铁腕人物。从他和其他民族资本家的关系中,表现出心狠手辣的性格特点。但吴荪甫也有软弱空虚的另一面。他的这一形象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悲剧的命运。
  [相关阅读]
  夹缝中的努力
  钟桂松
  正当茅盾和郑振铎策划创办的《文学》首战告捷后不久,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宣传部召集出版商和杂志主编开会,提出今后书籍杂志和原稿要预先审查以后才能发表或出版。茅盾听到这个消息,预感到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对进步文化进行围剿了。
  不久,《文学》编辑傅东华来找茅盾,说:“据说生活书店出的《生活》月刊和《文学》月刊都在被禁之列。”过了两天,傅东华又来找茅盾,告诉茅盾说,“国民党市党部提出三条继续出版《文学》的条件,一是不采用左翼作品,二是为民族文艺努力,三是稿件送审。”
  1月8日,茅盾通知刚刚从北平到上海的郑振铎,一起去找傅东华商量对策。商量结果,决定连出四期专号,即出翻译专号,创作专号,弱小民族文学专号,中国文学研究专号,以对付国民党的检查。
  当出专号的打算决定以后,茅盾和郑振铎专门去鲁迅那里汇报,鲁迅听了茅盾他们的打算,认为这是目前应付敌人压迫的可行办法,表示赞成;但对四个专号以后《文学》能继续出下去,表示怀疑;认为国民党的压迫只会愈来愈烈,出版刊物、写文章也只会愈来愈困难。“他们是存心要扼杀我们的。”鲁迅末了补了这么一句。
  5月的一天,茅盾拿着新出版的《文学》翻译专号到鲁迅家里商量工作。鲁迅告诉茅盾:《文学》出翻译专号,对作家的翻译热情倒是个刺激。鲁迅又感叹说,“这几年来介绍外国文学不像从前那样时兴了,译品的质量也差,翻译家好像比作家低了一等。其实要真正翻译好一部名著,不比创作一部小说省力。”茅盾深有同感。过了一会儿,鲁迅对茅盾说:“我倒有一个想法,我们来办一个专门登载译文的杂志,提一提翻译的身价。这杂志,译品要精、要高,印刷也要好。”
  茅盾一听,当即表示赞同,并说:“目前作家们有力气没处使,办这个杂志,可以开辟一个新战场,也能鼓一鼓研究外国文学的气。”过了几天,茅盾因为忙而未能及时与生活书店联系,不料鲁迅催得紧,问办的进展情况如何。于是,茅盾把黄源推荐给鲁迅,并要黄源与生活书店联系一下。经黄源联系,生活书店表示愿意出版《译文》,并由鲁迅提议《译文》编辑人用黄源的名字。实际终审把关是鲁迅。
  创刊号十分顺利,于1934年9月如期出版。然而,到1935年下半年,内部发生一件不愉快的事,使茅盾在内部的夹缝中作艰难的努力。这一年的8月底,邹韬奋回国,请毕云程代理经理,毕对出版译文丛书一事不知情,所以一听说到丛书事,表示不能接受,认为生活书店已在印行郑振铎编的《世界文库》,现在又要印行译文丛书,是生活书店内部自相矛盾竞争,经济负担也不行。邹韬奋也认为毕云程有道理,便把这个意见告诉黄源,生活书店不同意出版译文丛书。对鲁迅绝对尊重的黄源,见译文丛书不能在生活书店出,只好去找老友吴朗西、巴金的文化生活出版社。文化生活出版社表示同意。不料,生活书店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恼火,认为黄源在背后耍花枪,并认为要去其他出版社出,必须生活书店同意才行。当时,鲁迅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恼火。
  9月17日,生活书店在新亚公司宴请茅盾、鲁迅、郑振铎、胡愈之、傅东华。黄源没有被邀请。宴会刚开始,毕云程客气一番后就说到正事上,说:“《译文》仍请鲁迅编辑,而不是黄源。”乍一听,似乎是看重鲁迅,但实际上是要撤换黄源。无视发起人的意见,性格刚烈的鲁迅一听这话,十分生气,筷子一放,板起脸,说:“这是吃讲茶的办法!”站起来,头也不回地离席而去。一时,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怎么办才好,不欢而散。
  第二天,鲁迅又约了茅盾、黄源去他家,当面把已与生活书店签的合同撕了,表示如果生活书店要出《译文》,必须与黄源签,并要茅盾去通知生活书店。于是茅盾又夹在中间去奔波了。后来,郑振铎也为此事奔波,都没有成功,《译文》终于在无法弥合中停刊了。1935年,在夹缝中,茅盾经过努力,为生活而奔波作“传话人”,两边不理解,风波平而不息。
  (选自《茅盾传》)
  读后一思
  虽经茅盾、郑振铎等人多方努力,但因缺乏沟通和互不妥协,《译文》最终在无法弥合中停刊了,留下了莫大的遗憾。请你就对“沟通”“妥协”两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并谈谈你的看法。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