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是当代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国家也特别重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无论是高中的必修教材还是选修教材,古诗词都占有很大的篇幅,但由于学生生活的社会背景与古代文人之间有较大的区别,学生在理解上有难度,而教师应试化的教学方式将一首古诗词分解得支离破碎,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应该帮助高中生学会欣赏古诗词。请就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鉴赏方法进行探讨,帮助高中生快乐式学习古诗词。
网友回答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现状
教师和学生都知道古诗词在高中课程中有很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地研究如何帮助学生更有效地鉴赏古诗词方法,但在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上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第一,面对高考成绩和升学率的双重压力,高中语文教学逐渐趋于成绩第一的形势,对高中古诗词的鉴赏教学也如此,教师更偏向于向学生传授鉴赏古诗词的技巧,向学生传授如何正确将古诗词翻译成现代语言的技巧,却忽视了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特别是面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更是采用“题海战术”,教师给学生大量的古诗词鉴赏题,希望通过反复的练习,加强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甚至希望能够押中考试题目。这是教师过于功利化的体现,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鉴赏古诗词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任何学科的教学都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新课程改革也明确提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但是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时,过于注重对古诗词的解读,忽视学生的感悟,在课堂上,往往将教师的鉴赏思路强加给学生。但实际上,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任何一个学生都对所鉴赏的古诗词具有独特的理解和感悟,目前这种以教师的鉴赏思路为主体的鉴赏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被动位置,将教师的审美强加于学生身上,必然达不到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目的,反而会僵化学生的思维。
第三,经过研究调查发现[1],接近一半的学生对学习古诗词毫无兴趣,甚至认为古诗词不应该出现在试卷中,这种现象说明了学生对古诗词鉴赏缺乏兴趣,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因素,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缺乏对学生鉴赏兴趣的引导,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作为新世纪的学生应该对国家的传统文化有一种民族自豪感,但正是缺乏古诗词的鉴赏兴趣导致民族自豪感的缺失。加之当今信息的碎片化和快餐化,很难让这代信息时代下的学生对一件事情保持长久的热度,所以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才能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鉴赏方法探讨
(一)从意境角度鉴赏
意境是一幅图画的灵魂,同样,一首古诗词的背后必然存在一种意境,教师要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就要培养学生对意境的鉴赏能力,通过某种静物固然能够分析出诗词的意境,但还不够全面,只有全方位地感悟整篇诗词的意境,才能把握住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内涵。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时,可以让学生用白话描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将古诗词中描写的画面呈现出来,感受作者悠然闲适的隐居生活,这样的转换有助于学生感悟诗词的意境,鉴赏古诗词的灵魂。
(二)从创作背景角度鉴赏
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能够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所以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要向学生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作品风格和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将作者的创作背景作为鉴赏的切入点。例如在鉴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可以为学生讲述当时毛泽东在作这首词时的革命形势,当时国民党和共产党已经团结在一起,工农运动也参与了反封建的斗争[2],结合当时的作词背景和“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诗句,可以感受到作者意气风发的气势和为新中国统一而奋斗的决心。所以教师在与同学共同鉴赏古诗词时,要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人生阅历和创作背景,加强对古诗词的理解。
(三)横纵对比、结合鉴赏
高中语文学习时会学到同一个作者或相同派别的古诗词,所以教师在进行古诗词鉴赏教学时可以采用横、纵对比的教学方法。例如豪放派的苏轼写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情怀,以及辛弃疾的《破阵子》,他们的诗词都透着一股豪迈的气势,所以在讲婉约派等派别的诗词时,可以结合相同派别的诗词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对比同一个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有助于全面了解作家的一生,这些鉴赏方法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形成自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高中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意境和创作背景对古诗词进行鉴赏,还要采用横纵对比的方法,对比相同派别的不同作品和相同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鉴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高中生的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