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
网友回答
读陈志武《金融的逻辑》有感
陈志武开始金融学的接触,是在崔之元的建议下,当时连金融学是一门什么学科都不清楚的人,竟然在耶鲁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并晋升为金融学教授重返耶鲁担任终身教职。
我来谈谈我看了《金融的逻辑》的感想吧。身为著名经济学家的陈志武在撰写《金融的逻辑》一书时,很少使用专业的词汇,而是使用简单而贴近生活的现实例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金融对于一个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作用。
金融本身是随机变量,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一个刚刚接触金融的人来说这也许很难理解这样的概念,文中提及金融的核心是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价值交换,而且任何东西或者证券不存在固有价值,只存在相对的价值;其次,物质的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这也许与我们最初从《资本论》中接触的经济学概念完全不同,但是在金融相对高速发展的今天而言,这样的观点也的确不失独到之处。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从郁金香狂热开始的无数次金融危机就是因为金融的价值与实体经济价值存在严重差异而导致的,如果按作者所说任何东西只存在相对价值而没有绝对价值时,就不会有泡沫一说,更不会有泡沫的破裂。
其中,金融的借贷和债券关系中存在贴现,作者的一个主要观点是,只有当我们把未来的钱贴现当今天使用时,当下的社会才能产生更多的资本流动,于个人而言,个人贷款或者相关分期付款,能提前享受未来收入带来的利益,在心理上也能促进自身努力工作以负担今后的债务,当然,如果是选用留学贷款,其实也是对自身的投资,这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于仍靠家人负担留学费用的中国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建议。而于国家而言,要发展债券、股票以及其它金融工具这些贴现机器,从而发展金融市场,同时政府也可以向外借债,而不是以收税的形式让老百姓掏钱,如果国家发展像美国一样,政府的投资收益明显大于债务成本时,一定比例的政府负债是有助于刺激经济发展的。
我虽不反对陈志武先生对于债务问题的基本看法,但是觉得作者对于国家债务的无比推崇是存在问题的,为了突出负债的重要性,作者混淆了财政赤字和藏富于民的区别,华盛顿共识中也曾建议政府应该尽量减少赤字和财政开支。当政府举债成为习惯后,可能官员们就不会为了消除赤字而努力推进国家发展,因此作者认为赤字能减少官员腐败的问题也同样的是不成立的,腐败问题的根本仍然在于制度问题,而不是通过负债所能轻易解决的。其次,从另一个角度看,经常性负债的政府也会被认为是毫无自我约束能力的,既然如此,政府很有可能会慢慢扩大赤字,那么我们面对这样的政府时,就不能有良好的市场预期,谁还会愿意购买其发行的债券呢?
在陈志武的文章中还主要探讨了,中国的儒家文化对金融发展的不利影响。作者认为,儒家思想本质上是有悖于市场经济中对金融的推崇的,会阻碍金融的发展,对我们来说特别新颖的是,作者从金融角度来思考传统封建时期的社会关系,批判儒家文化的孝道、家庭观念和集体主义文化,认为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子女是父母的养老金、保险金,也进一步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证明了中国的传统观念使得国家的经济错过了许多发展机会。然而陈志武在讨论金融能将个人从家庭利益中解放出来时,将儒家思想的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了,且过于强调了传统文化中的“孝”之于个人的意义,毕竟,如今倡导的儒家文化的回归不仅仅是家庭伦常与社会道德的回归,还有许多源自个人内心层面的深刻认识。
至于全书的布局,文章有大幅的重复语句以及重复的观点和例子。这是由于本书不是作者特地撰写,出版社而是集各种专栏、访谈和讲演整理而成,因此书中的五个话题联系并不紧密,不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混乱的结构使文章显得冗杂而啰嗦。
从全书来看,该书其实体现了经济学家的主流观点,即自由的市场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当资本可以合理流动,借贷利率低时才能促进民间资本发展。作者从历史、传统、社会等多角度高度分析金融对于个人和国家的意义,虽然观点有些偏激,在过分强调金融的作用时,忽略了金融本身带有的高风险性以及对一个经济体所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但对于我们理解金融的本质而言仍不失为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