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中的物候 中的诗句,唐宋诗中的物候 什么是物候

发布时间:2020-07-10 07:38:37

唐宋诗中的物候 中的诗句,唐宋诗中的物候 什么是物候

网友回答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秦观《还自广陵》)晚冬时节,水鸟相依,一声冰响,群鸟惊飞。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
  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一个世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五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旧积雪覆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四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由此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差异之大。
  涉笔物候的古诗中往往会看到前人的农事和军事活动。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这两句写江南晚春乡村的诗,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衬托农夫农妇农事忙碌。再看文同的《早晴至报恩山寺》:“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独卧斫桑稀。”上联描绘了一幅远山高林、野鸟飞翔的生动画图;下联写了春夏之交农夫农妇收麦、整菜、采桑、喂蚕,忙碌不堪的情景,亲切动人。而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其三)则是写行军打仗:敌人夜逃,雁群惊飞,由此引起我军大将的警惕,遂率领士兵追赶敌骑,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竹枝
  年代:【唐】 作者:【刘禹锡】 体裁:【七绝】 类别:【】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如梦令
  年代:【清】 作者:【纳兰性德】 体裁:【词】 类别:【】
  木叶纷纷归路,
  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沉,
  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
  秋雨,
  一半西风吹去。
  秋雨叹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古】 类别:【】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春雷
  年代:【现代】 作者:【郭沫若】 体裁:【七律】 类别:【】
  春雷动地布昭苏,沧海群龙竞吐珠。
  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余辜。
  十批大错明如火,柳论高瞻灿若朱。
  愿与工农齐步伐,涤除污浊绘新图。
  1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幻灯片投影)
  说明: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2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264646435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幻灯片投影)
  说明: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3《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幻灯片投影)
  说明: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网友回答

主要指动植物的百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实、落叶度;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知始雪、结冻、解冻等,也称物候现象 .
   物候与物候学也有着重要的关系。
   物候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环境条件(气候、水文、土壤条件)的道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专规律,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
   物候也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属、鸟推移变迁的过程。物候是天气多年的积累,两者有从属关系。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