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21:53:05

阅读下列语段,做后面的题目(新华社长江前线 22日22时电)(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2)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3)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4)21日下午5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5)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6)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7)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8)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9)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10)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1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1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13)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1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 23日可以渡完。(1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1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1.第(2)句“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能否改为“东起江阴,西至九江(不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篇新闻,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其中_____________是新闻内容的提要,_____________部分大都是简明地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_____________部分要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3.上文从两方议论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这两方议论为什么一详一略?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先写西路军后写东路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至发电时止”和表示具体数字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中划线的“此种情况”是指什么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句中,“不料”应怎样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1.不能。因为第(2)句与主体部分介绍西、东两路军渡江情况相吻合。2.标题、导语、主体标题导语 主体3.略写我军,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已说明了这一切;详写敌军,一是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二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这里重点说明,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4.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5.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体现新闻的时间性和时效性,因为事件仍在发展变化,这样写可以避免作者发稿时与读者看到新闻时,事情发生变化而产生的误解。6.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7.“不料”突出了战争形势发展迅速,国民党反动派的南京江阴防线面对势如破竹的人民解放军的进攻如此不堪一击。
【解析】1.试题分析:做题时首先要表态:不能,然后再分析“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和“东起江阴,西至九江(不含)”?这两句与上下文内容之间哪句更吻合。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点评:这类题目可以从课文的内容和新闻的语言特点等方面加以揣摩、分析。2.试题分析: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考点:本题考查新闻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点评:这类题目可根据新闻的结构及其特点等方面去分析。3.试题分析:作者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和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而第二方面的原因则着重点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是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我军师出有名。略写点明我军渡江英勇善战是不言而喻的,详写则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完全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点评:本题可以根据敌我双方的军事部署和士兵们战斗精神去分析。4.试题分析:西路和东路军同时发起渡江战斗,西路军与中路情况相似,故连在一起讲,其叙述较为具体.东路军情况写得最为详细,因为东路军的情况与前两处都不同,战斗激烈,又因为此处是被敌人吹嘘得神乎其神的"金汤"防线,具体写才更能显示出我军英勇善战摧枯拉朽的作风和气势。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点评:本题可根据人民解放军渡江战役的形势去分析。5.试题分析:本题可以从新闻这一特殊体裁的特点去思考。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点评:新闻的生命在于新,新闻以事实讲话,“至发电时止”和表示具体数字的词语,增加新闻的具体性和真实性,体现新闻的时间性和时效性。6.试题分析:这样的题目一定要根据具体的语境,瞻前顾后联系上下的内容去思考。此种情况指的是: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也就是“此种情况”前面那句)考点: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点评:新闻的特点体现在时效性和准确性上,所以学会在原文中寻找答案至关重要,学生应培养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来突破新闻类考题。7.试题分析:“不料”意思是“没想到;出乎意料”文中的“不料”,用的很好,有点讽刺的意味,表明国民党轻敌,共产党英勇善战,同时也表明革命党自以为“巩固”的布置了三个月的防线被我军攻破,他们不得民心。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语境意的能力。点评:这类题目不能紧紧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