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7:09:22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论钱钟书的文学创作  哲学思维的高强度介入不仅造成对情感的抑制;同时,文学创作毕竟是情感抒发为主体的,情性还是占优势的,它对于来自智性的负作用力,不仅自身会有盈亏补偿和反弹,而且反作用于理智,弱化理智的穿透力,从而也遏制作者的哲学企图。《围城》就出现这种情况,最明显的事实就是哲学主题与整体文学形象还有脱节,也即生存困境的揭示没有完全到位。  这里没有透辟下去的原因,我认为在于:钱钟书的创作在“紧”的心理态势中出现了一种失控。自“诗化哲学”兴起以来,文学就开始觊觎哲学的王冠,但是,小说创作的哲学追求是有限度的,这个“度”就是作家感情和理性的谐和,理性不是去抑制而是规范情感,情性不是去弱化而是强化理性,而钱钟书恰恰在过甚的哲学企图下造成了两败俱伤。《围城》末章,当所有“围城”喻象全部退出小说叙事时,钱钟书有意识地增加一个新的意象:那只每小时慢七分钟的老爷钟。但是,这件反复出现以至最终替“围城”送终的传家宝的象征内涵非常浅白,尽管我们知道它是钱钟书的苦心经营。方家传家宝象征语义是有限的,最多是指称方鸿渐自我迷离、无出路的情形,而绝非“深于一切”“包含一切”。但是,照钱钟书的精心设计和结束时高度的形而上学提纯来看,此钟是要派大用场的,但从上述分析看来,“钟”实际上没有达到预期效应,与“围城”的本体象征性相比,它只是个二级意向。钱钟书反复提示此钟八次之多,可是老爷钟非常顽固和不识抬举。为此,作者不惜动用“武力”来强生捏合,让孙柔嘉说出丈夫脸像钟。很显然,“钟”被很勉强地上升为一个本体象征性意象,但是它的单义性又顽强地否认自己有“围城”那般深邃闳阔的意境。那么,钱钟书为什么会出现人为拔高意象的情况呢?我认为他的哲学企图过于高骛。  文学创作是种很精微复杂的机智,它不是面粉加水式的和面,而是种化合,原先准备好的各单项因素会有相互消长,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对抗性和干扰性情况。在《围城》最后两章,冲突失衡到了极点,这表现为作者突然转换中心意象,但不甚成功,终使整部小说在创作心理抑制和抑郁中,匆匆收场,留下读者的遗憾和作者日后持久的不满。  (1)第一段中所说的“哲学主题”和“整体文学形象”,分别指什么?(各限10字以内)  答:哲学主题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体文学形象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提到的“‘紧’的心理态势”,指的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紧”的心理态势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0字以内)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哲学主题指)“围城”的象征意义;(整体文学形象指)《围城》的故事情节。(题目所问,是就《围城》这部文学作品而言的。第二段具体例析中的具体语句,如“所有‘围城’喻象”  “最终替‘围城’送终的传家宝”“‘围城’的本体象征性”等,都表明,在“围城”上寄托着作者哲学思维的主题。对《围城》这部小说而言,它的“整体文学形象”当然指它的整体故事情节。文章第三段中概括的“在《围城》最后两章,冲突失衡到了极点”指的就是“围城”意象转换后,小说匆匆收场的情况。)(2)(“紧”的心理态势指)哲学企图过于高骛。(题目与答案是第二段首尾呼应的语句,是造成《围城》人为拔高意象的原因。此题答“过甚的哲学企图”也对,它谈的也是原因。)   提示: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