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甲)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象四十上下的人(乙)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问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丙)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丁)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1.选出(甲)、(乙)、(丙)、(乙)四处应依次填入的标点符号 ( )A.:;。: B.,;。:C.:;。。 D.:。。;2.文段描写的是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时的肖像,指出她精神上遭受重大打击原因的一项是 ( )A.鲁镇一群男女的嘲笑B.捐了门槛后四婶仍不准她沾手祭祀C.第二次丧夫,儿子阿毛又遭了不幸D.儿子阿毛意外的死亡3.下面是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的作用所作的分析,选出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 )①写头发过早全白表现她遭遇之惨,衰老之快。②写“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正表示她陷入极度的悲哀,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③写她“仿佛木刻似的”,比喻她是作者心中一尊悲剧艺术的雕像。④写她竹篮里装着空空的破碗,暗示人们都鄙视她,不给她饭吃。⑤写她眼珠“间或一轮”,反衬她精神的衰颓,生命力的枯竭。⑥写竹竿比她更长,表现她因穷困而显得矮小。A.②④⑤ B.③④⑤C.①②⑤ D.④⑤⑥4.祥林嫂死前对“我”提出了“魂灵有无”的三个问题,反映了她的性格特点,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死前寻求解脱,希望其有,能与儿子相见,她已经对活着不抱任何希望了,完全相信神权了。B.死前寻求解脱,希望其无,免得被两个丈夫分成两半,她完全屈服于命运,又抱有一丝幻想。C.由相信到怀疑灵魂的有无,反映了她对命运的反抗。D.对封建神权思想的彻底的否定,反映了她顽强的性格特征。5.对下列环境描写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散满幽微的火药香。(渲染气氛)B.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暗示情节,烘托人物)C.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交代背景)D.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渲染气氛,突出主题)
网友回答
答案:ABCCC解析:1.A(第一处,冒号起提示下文的作用;第二处,分号表示分句间的并列关系;第三处,句号表示一句话的结束;第四处,表示下面的话是对上文的概括小结) 2.B(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礼教对祥林嫂的摧残) 3.C(③说“是作者心中一尊悲剧艺术的雕像”不妥;④说“暗示人们都鄙视她,不给她饭吃”不全对,祥林嫂当时悲哀痛苦,精神麻木,无心乞讨;⑥说“表现她因穷困而显得矮小”没有道理) 4.C 5.C(通过描写特定环境,从侧面刻画人物) 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