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观察·文艺与深度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7:08:23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文艺是有深度①的。这种深度就是通过特定的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精神意蕴。历史上真正的文艺作品,都灌注了深挚的意蕴,透发出浓郁的情感力量与理性深度②。这种融合了情怀与精神的深度③,在中国古典文艺的境界范畴中得到了很好的表述。宗白华先生在论及中国古典意境时曾经说过:“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阐明了艺术意境的创造与深度④追求的关系。  不仅是中国文艺,人类任何文艺都是指向深度的。文艺作为人类审美活动的集中表现,从主体角度来说,是人类求真与向善本心的凝聚;它从现象上来看,是超越一般功利性的;因此,文艺最高的境界不是指向浅俗的感官愉悦,而是趋于深层的人生感悟与理想境致。清末学者王国维尝云,词以境界为最高,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这里所说的境界也就是诗词中的意蕴与创境,毫无疑问,它是一种深度追求。从文化人类学的本质来说,文艺与审美乃是人类超越自身,争取人性解放的创造活动,它强烈地表达出人类在异化世界中对于自身本质的完善,对于特定时代自身困境的思索与解脱。这种人生思考与追求凝成了文艺的深度境界,是文艺作品的灵魂所在,也是古今中外一切优秀作品传承的依据。  从文艺的接受角度来说,深度是作品的激活之点。列夫·托尔斯泰在其《艺术论》中强调,艺术是作者心灵与情感的表现,要想感动别人必先感动自己,如果连自己都感动不了,那就无法感动别人。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道主义与以情动人的力量,正是贯注着这种深度。我们可以说,作品的深度是作者人格精神所铸就,正是这种深度人格,凝缩了作者的人生感受,使得作者的心灵得以与接受者对话、交流,产生互动的效应,将作品的魅力化为感染人的力量,构成文艺作品的真善美价值。这样的话,文艺就不仅是个人的行为,而具有了与人类同悲欢共命运的境界。文艺从形式上来说,是个人的创作,但是作为一种精神的创造活动,其社会意义的广泛性却是不争的事实。  文艺作品的深度表现了特定时代人们的理想追求与审美升华。诚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文艺有喜欢“瞒与骗”的恶劣传统,在清末民初文坛,产生了大量的侠义小说与风月小说,侵蚀着国民的精神。这种浅俗无聊自欺欺人的玩意儿,如今又在文艺领域,借助电子传媒,编织着虚幻的生活情境,迷幻着涉世不深的男女,使他(她)们沉溺于风花雪月与剑侠鬼怪一类镜像之中。否定深度,厌弃深度,成为当前文艺的时尚,这实际上是古老国民喜欢“瞒与骗”恶劣心态的深渣泛起。当前正是需要文艺家扬起思想的风帆,向着深度跋涉的时候,我们的文艺却过早地躲进自欺欺人的幻境中,用阿Q式的自慰来糊弄时代。已经到了不得不对其发出抗争的时候了——因为我们毕竟是一个有着追求文艺深度,创造灿烂人文精神传统的民族,是一个产生了屈原、陶渊明、杜甫、关汉卿、曹雪芹和鲁迅等一流文艺家的民族。  (选自《北京观察·文艺与深度》2002年第3期,有删改)  1.对第一段中四个“深度”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2.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不属于“古今中外优秀作品得以传承”的依据的一项是…………………………………………………………………………………………( )  A.这些作品是人类争取自身解放的一种创造活动。  B.这些作品体现了异化世界中人类对自身的完善。  C.这些作品表现了人类对时代难题的反思与解答。  D.这些作品展现了人类对灵魂深处情感力量的追求。  3.第三段中,对“激活之点”的种种表现,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艺创作的目的要由感动别人变为从心灵与情感上感动自己。  B.文艺创作者可以就人生的感受与接受者对话,产生互动效果。  C.文艺创作能由个人行为上升为与人类同悲欢、共命运的境界。  D.文艺创作能由个体精神活动折射出社会人生的某些重大意义。  4.根据本文内容,以下分析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宗白华与王国维在论及古典艺术时均认为,文艺只有努力追求其深度,方能有强劲的生命力。  B.《离骚》《红楼梦》《安娜·卡列尼娜》均超越了一般的功利性,凝聚了人类求真与向善的本心。  C.清末流行的风月小说和当今借助电子传媒的虚幻文艺,其得势均为“瞒与骗”的恶劣传统使然。  D.清末民初与当代社会,均以否定深度、厌弃深度为文艺时尚,其实都是自欺欺人的阿Q式自慰。 

网友回答

答案:1.B 2.D 3.A 4.D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