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卫和自慰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7:09:17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自卫和自慰  西湖胜迹中最能让中国文人扬眉吐气的,是白堤和苏堤。两位大诗人、大文豪,不是为了□□,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兴修水利,浚湖筑堤,终于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  但是,就白居易、苏东坡的整体情怀而言,这两道物化了的长堤还是太狭小的存在。他们有他们比较完整的天下意识、宇宙感悟,他们有他们比较硬朗的主体精神、理性思考,在文化品位上,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巅峰和精英。他们本该在更大的意义上统领一代民族精神,但却仅仅因辞章而入选为一架僵硬机体中的零件,被随处装上拆下,东奔西颠,极偶然地调配到了这个湖边,搞了一下别人也能搞的水利。  也许正是对这类结果的大彻大悟,西湖边又悠悠然站出来一个林和靖。他似乎把什么都看透了,隐居孤山20年,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远避官场与市嚣。他的诗写得着实高明,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两句来咏梅,几乎成为千古绝唱。中国古代,隐士多的是,而林和靖凭着梅花、白鹤与诗句,把隐士真正做地道、做漂亮了。在后世文人眼中,白居易、苏东坡固然值得羡慕,却是难以追随的;能够偏偏到杭州西湖来做一任太守,更是一种极偶然、极奇罕的机遇。然而,要追随林和靖却不难,不管有没有他的才分。梅妻鹤子有点烦难,其实也很宽松,林和靖本人也是有妻子和小孩的。哪儿找不到几丛花树、几只飞禽呢?在现实社会碰了壁、受了阻,急流勇退,扮作半个林和靖是最容易不过的。  这种自卫和自慰,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机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不能把志向①实现于社会,便躲进一个自然小天地自娱自耗。他们消除了志向②,渐渐又把这种消除当作了志向③。安贫乐道的达观修养,成了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窖,尽管有浓重的霉味,却是安全而宁静。于是,十年寒窗,博览文史,走到了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社会交手不了几个回合,便把一切深埋进一座座孤山。  结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突进,也因此被取消,剩下一堆梅瓣、鹤羽,像书签一般,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  (1)填入第一段□□处,最恰当的词语应是哪一项(  )  A.风雅  B.扬名     C.实用  D.文学  (2)第一段末作者为什么说白堤和苏堤是“生命堤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一架僵硬机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0个字)  (4)对第二段理解有误的是哪一项(  )  A.白堤、苏堤虽给百姓带来了利益,但是它们远不是  白、苏二人精神世界中可以贡献给社会的全部东西。  B.白居易、苏东坡对自然、社会及堤坝建筑有着较完整和独立的认识,达到了他们所处时代的最高水平。  C.白、苏的精神及感悟本当对当时的社会文化及民族精神产生更大的影响,可现实中却没有实现。  D.苏堤、白堤便利了百姓,可作者却基于对白居易、苏轼及社会的整体把握,就此表达了一种遗憾,甚至是批判。  (5)对第三段主旨概括正确的是哪一项(  )  A.称赞林和靖把隐士真正做地道、做漂亮了。  B.赞扬白、苏既善作诗又善筑坝,其才能人所不及。  C.写后世文人急流勇退、隐居山林的必然与无奈。  D.由林和靖引出了后世文人处理自我与社会矛盾的常态。  (6)第四段中加点的三个“志向”的内涵是否相同?  ①与②________;②与③________。  (7)第四段中“地窖”的比喻,揭示了归隐道德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五段中“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是对上文中哪个语句的呼应,请抄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尾段中画线语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尾段中加点的“此”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8个字)  (11)尾段中的“梅瓣”“鹤羽”指代什么?“像书签一般”的比喻,揭示了其怎样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概括选文的主题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A(“白堤和苏堤”正是为“实用”目的,首先排除C项;已经是“大诗人、大文豪”无须“扬名”,排除B项;下文“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文学”属“文化”范畴,D项不恰当。“风雅”与第三段遥和,是恰当的一项。) (2)因为白堤和苏堤可视为白居易、苏东坡部分情怀的物化。(第二段开头的“但是”是紧紧衔接两段的转折连词。“生命堤坝”的含义在第二段首句中得到阐释。本题答为“因为白堤、苏堤部分体现了白居易、苏东坡的生命价值”也可以。) (3)封建社会的行政体制。(关注白苏所处时代和“一架僵硬机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点。)(4)B(“堤坝建筑”不当,文段中说:白堤、苏堤是“别人也能搞的水利”。) (5)D( 第三段以评述林和靖为主B项只是引入,C项过于宽泛。A项说“称赞”云云过于片面,也非文段本意。第三段的评述是为第四章议论做准备的,不能孤立来看。因此D项正确。) (6)(①与②)相同,(②与③)不同。( ①、②指人世的“志向”,③指出世的“志向”。)(7)保全气节生命但封闭没落无益于社会进步的特点。( 筛选归纳第四段的信息,如:“自卫和自慰”“他们消除了志向”“安贫乐道”“浓重的霉味”“安全而宁静”“把一切深埋进一座座孤山”等。) (8)“十年寒窗”。(上文“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是归隐后时间的蹉跎,与“十年寒窗”形成延续呼应。) (9)隐居者保全了个人气节,却取消了社会文明的突进。(“封闭式的道德完善”结上文,表明“隐居者保全了个人气节”。“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启下文,表明“取消了社会文明的突进”。) (10)文人的退避和隐居。(“此”处于总括全文的语句中,它指代的内容应是文章评析的核心内容。) (11)“梅瓣”“鹤羽”指代隐居者的诗文道德。“像书签一般”揭示了隐居者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只有点缀标示作用,是可有可无的这种特点。(“梅”“鹤”代表林和靖进而代表隐居者的诗文,“梅”“鹤”又是林和靖和隐居者常常用来表达自己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寄情之物。相关文句是“夹在民族精神的史册上”,“书签”的特点便是起“点缀标示作用”“可有可无”。) (12)谴责封建用人机制并从社会进步角度对文人隐居进行批判。。   提示: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