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分茶”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8:28: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宋代“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有两句诗:“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一些选本将“分茶”释为“品茶”。薛瑞生先生撰文,认为“分茶”并非“品茶”,而是“用煎好的水去‘点茶’,然后分给吃茶者”。薛先生对释“分茶”为“品茶”的批评是对的,但对“分茶”的解释却难以服人。观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全诗,可知“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是说在百无聊赖中以“闲作草”与“戏分茶”来打发时光,排遣苦闷。其中“戏”字给“分茶”定了性质,即“分茶”既非品茶也非“点茶”,更不是用煎好的水去“点茶”再分给吃茶者。宋人杨万里有一首专咏“分茶”的诗《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其中“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等句,是说“分茶”乃一种能于茶汤面幻化出奇异物象的供人观玩的游戏。这种游戏在陆、杨前的五代、宋初人陶谷所著《清异录》卷下《茗》条记云:“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时人谓之‘茶百戏’。”陆、杨诗中的“分茶”无疑就是这种早已存在的“茶百戏”或曰“汤戏”,但在宋人诗词中不见“茶百戏”或“汤戏”之称,盖其初起俗称“茶百戏”,而文人参与后又给它起了“分茶戏”的雅名并简称“分茶”而已。至于“分茶”与当时盛行的“点茶”有什么关系?“分茶”即“点茶”是薛文与茶学界共同的观点,但杨诗所言“分茶”毕竟与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写的“点茶”不同,故持此观点者又说“分茶”偶尔又专指点茶法中特有的技巧。虽然目前将宋人诗词中的“分茶”均释为茶游戏尚有一定困难,有时解为“点茶”似乎可通;但可证“点茶”为茶技艺者无任何记载,而“分茶”为茶游戏毕竟有陆、杨诗与《清异录》可证。宋代还盛行“斗茶”,它与“分茶”又是什么关系呢?薛文又说:“正因为‘分茶’是一种技艺,才有‘斗茶’之举;‘斗茶’即‘分茶’的本领,相去仅‘一水二水’而已。”此乃不了解“斗茶”历史之误。唐代已有比试煎(烹)茶技艺的,又称茗战。宋人撰《梅妃传》记唐玄宗语:“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我矣。”至宋,煎茶方式发展为“点茶”,“斗茶”则变为斗“点茶”。建安斗“点茶”以汤面水痕出现早晚定胜负,即宋徽宗《大观茶论》中所言“相去一水二水”也。是否有斗“分茶”,则值得怀疑,因为“分茶”所幻化出的奇异物象须臾即散,没有分辨优劣高下的时间。6、不属于“‘分茶’确实不能释为‘品茶’”这一看法依据的一项是A、“戏分茶”的“戏”字给“分茶”定了性质。B、杨万里“分茶”诗揭示了“分茶”的性质。C、陶谷《清异录》中描述了“分茶”的情形。D、文人参与“分茶”活动后又给它起了雅名。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者与薛先生在“分茶”并非“品茶”的看法上是一致的。B、把宋人诗词中的“分茶”解释为一种茶游戏目前是没有证据的。C、陆、杨诗中的“分茶”就是“茶百戏”、“汤戏”,后来可能又叫“分茶戏”D、薛先生认为“分茶”“点茶”属茶技艺,但本文作者持怀疑态度,因为诗文与历史文献无任何记载可以证明这一说法。8、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的“茗战”发展至宋代,便成了“斗茶”,这二者在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B、宋代是中国“茶文化”的繁荣时期,与茶有关的诗文作品和理论著作颇为丰富。C、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对“斗茶”有所记载,此论著否认了斗“分茶”的说法。D、薛瑞生与本文作者对“分茶”的理解不同,使得他们对“斗茶”的理解也不同。

网友回答

6、D(3分,“文人起雅名”是“分茶”得名的依据,并非对“分茶”定性的依据)7、B(3分,而“分茶”为茶游戏毕竟有陆、杨诗与《清异录》可证。)8.C(3分,“此论著否认了斗‘分茶’的说法”有误。根据原文信息,对“斗‘分茶’”的态度只是“怀疑”,且持怀疑态度的是本文作者而非《大观茶论》)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