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说明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理解.

发布时间:2020-07-10 10:07:07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什么意思,请举例说明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理解.

网友回答

用个人后天的教化,去驾驭先天的性情,然后完成自己的天命。
  本句出自《中庸》。《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
  本句理解为,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扩展资料
  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
  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1、五达道。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之间的关系,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中庸》第十二章详细论述了夫妇的人际关系,将夫妇关系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2、三达德。
  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靠力行实践来加固。
  3、九经。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爱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爱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
  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体现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十道》——中庸之道

网友回答

首先要明白“之谓”是什么意思,它跟“谓之”有什么不同?
  “之谓”是一种解释,是用上面的来解释下面的。
  “谓之”是上面的就是下面的。
  所以天命是对性的解释,率性是对道的解释,修道是对教的解释。
  孟子有一句话叫“生之谓性”,性其实就是生的意思。
  (天命之谓性)上天的命令就是生,或者说上天的意志就是不断的产生万物和人类,这是上天的使命,也是道(自然)的规律。
  (率性之谓道)率领生命的就是道。道是规律,也是变化。这种变化其实就是道的一种自我循环和更新,这种生命的循环和更新其实就是道的率领和领导。
  (修道之谓教)想要获得知识的传授,就要向道(自然)去学习。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