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全文翻译,如何理解“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发布时间:2020-07-10 10:07:17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全文翻译,如何理解“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网友回答

这句话的意思为: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出处:战国·子思《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白话释义:
  天所赋予人的东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离开的,可离开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
  隐蔽时也会被人发现,细微处也会昭著,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慎重。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合干法度,这叫做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
  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
  文章赏析:
  《中庸》一书,共三千五百多字,按照朱熹的分法,分三十三章,四大部分,传的是自上古大圣以来的儒家道统心法,其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德行标准及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第一章到第十九章的内容着重从多个角度论述中庸之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第二十章承上启下,从鲁哀公向孔子询问处理政务的方法一事着手,通过孔子的回答指出了施行政事与加强人自身修养之间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阐明天下通行的五项伦理关系、三种德行以及治理国家的九条原则。
  在此章的最后引出全书后半部分的核心“诚”,并强调要做到“诚”的五个具体方面。第二十一章到第三十三章的内容,便是围绕“诚”来展开的。
  《中庸》第一章(“天命之谓性”)是总纲,但这个总纲却是子思表述出来的,并不是孔子原话。
  此下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和第二十一章(“自诚明谓之性”)都是每个部分的纲领,但恰恰也都是子思说的,而引用的绝大部分孔子的原话,反而是用来解释、例证这些纲领的。
  也就是说,如果援用“经—传”的结构来理解,《中庸》里具有“经”的地位的话,都是子思说的;而孔子的话反而只有“传”的地位。

网友回答

首先要明白“之谓”是什么意思,它跟“谓之”有什么不同?
  “之谓”是一种解释,是用上面的来解释下面的。
  “谓之”是上面的就是下面的。
  所以天命是对性的解释,率性是对道的解释,修道是对教的解释。
  孟子中有一句话叫“生之谓性”,虽然不是孟子说的,却是孟子认可的,这话的意思就是性其实就是生的意思。
  (天命之谓性)上天的命令就是生(繁衍),或者说上天的意志就是不断的在创造和产生万物和人类,这是上天的使命,也是道(自然)的规律。
  (率性之谓道)率领生命的就是道。道是规律,也是变化。这种变化其实就是道的一种自我创造和自我更新,这种生命的创造和更新其实就是道的率领和领导。
  (修道之谓教)想要获得知识的传授,就要向道(自然)去学习,换言之,向自然学习就是真正的教育。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