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人书事——诗人郑愁予印象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30 21:55:57

书人书事——诗人郑愁予印象文/石河  ①“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凡是读过楚辞的人,大约都不会忘记三闾大夫的这句诗。  ②同样,凡是对中国台湾诗坛稍有了解的人,大约也都不会对“郑愁予”这个名字感到陌生。  ③对于这位心仪已久的诗坛巨擘,非常幸运的是,在四年前的一个冬天,我与这位诗人在历代诗人诗酒流连的秦淮河畔相遇了。一次世界华文诗人的盛会在那里举行。开幕式上,郑愁予被一阵如雷的掌声推到台上,作了一个极为简短的发言。那发言便是一篇可圈可点的美文,我只记得其中的两句:“像一颗颗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方块字,今天我们汇集到一起,组成了一篇美文。”  ④之后他就“消失”到那个庞大的诗人群体中去了。如果不是因为他那震耳的大名,也许一些与会者根本就不会注意到他的存在。不显山,不露水,不抢镜头,不凑“热闹”,不做激情洋溢的表演和滔滔不绝的发言,在他身上感觉不到一点风云人物的凌厉之气和跋扈之态,展现的是一片天籁,一派学者的风范。在每次活动中,他总是与他那位风采迷人的夫人余梅芳女士微笑着行走在人群里。望着面前这个郑愁予,我怎么也想象不出几年前他在好友、诗人保罗·安格尔的灵堂上“嚎啕大哭,不能自遏”的情景。我想,大约为文为人都真正进入了“化境”的人都是这个样子吧。不过,只要你真的与他面对面坐下来,深谈上几句,马上就会意识到你面对的是一座真正的山峰。那谈吐,那学养,那人品,那风范,与当下一些貌似不可一世的“名流”们绝对不在同一个档次上。  ⑤交谈中他告诉我,其实我们是乡友。他出生于济南,那个诞生过稼轩先生和易安居士的地方。童年时大陆动荡,战火不绝,诗人随父辗转于各地。在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时,他的步履特别沉重。他说,他童年也在南京住过一段时间,就在离开后没几天,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就开始了,诗人一家险些儿丧身于日军的屠刀之下。  ⑥“愁予”“愁予”,名字中嵌进了一个“愁”字,诗人与其他多年漂泊海外的华人一样,身上也染着浓浓的“乡愁”,对故国故土另有一番深情。所以他与国内的诗人交往颇多,艾青、王蒙等访美时都曾受到过他热情的款待,并下榻于他家中,领教过他夫人的厨艺。  ⑦在一次交谈中,他问起我是哪个省区来的。  ⑧“新疆。”我说。  ⑨“新疆?什么地方?”他很认真地追问。  ⑩这倒令我有点儿奇怪了。有必要问得那么仔细吗?即使我把那个边陲小城的名字告诉他,他会有印象吗?  “石河子。”我说。  “那是一座很漂亮的小城。”他说。  “你去过?”  “去过,一年前。那座小城里有很多的树,很多的草,很多的花,很美。”他深情地回忆着,缓缓地说,“市内有一处广场,森林环抱着。广场有喷泉和漫步的鸽子。噢,广场附近还有一座艾青诗歌馆,我们参观过……我和我夫人还在石河子宾馆住过一晚上。”  这会儿该轮到我惊讶了,惊讶之后便是遗憾。我们文联就在诗歌馆内呀,当时诗人进馆参观时的脚步声可能就传进过我们的办公室呀,我们对此居然一无所知!一颗耀眼的星辰擦着我们的眼皮飞过,我们居然什么也没有看见!  惊讶和遗憾的同时,对于诗人的另一种敬意不禁油然而生。  听着诗人的回忆,我的面前不禁浮现出一幅画面:一位自大洋彼岸走来的老诗人与他的夫人,梦幻般漫步于石河子的广场和林间小路上,脚步轻轻,神态怡怡,不时地向身旁的花木和嬉游的鸽子投去深情的一瞥……那本身不就是一首极美的诗吗?(选自《新疆日报》,有删改)1.读完全文,诗人郑愁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你说说“他就‘消失’到那个庞大的诗人群体中去了”一句中的“消失”一词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品味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段中“我”的“惊讶”和“遗憾”各指代什么内容?油然而生的“另一种敬意”是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大师学识渊博,为人不显山露水,低调谦逊的品格和浓浓的乡愁情节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2.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大师谦虚、淡泊、不喜张扬的性格特点。  3.运用比喻的修辞,以山峰喻愁予,突出了诗人的学识渊博。  4.惊讶的是大师一年前竟然来过我们这边陲小城,并且对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遗憾的是竟然与大师失之交臂。另一种敬意是对大师低调谦逊的品格的敬佩。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