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八月萑苇是什么意思,“七月流火,八月未央”是什么典故

发布时间:2020-07-11 11:42:38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是什么意思,“七月流火,八月未央”是什么典故

网友回答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意思是:“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
  出自:《诗经·国风·豳风》
  原文选段: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释义:七月大火向西落,八月要把芦苇割。三月修剪桑树枝,取来锋利的斧头。砍掉高高长枝条,攀着细枝摘嫩桑。七月伯劳声声叫,八月开始把麻织。染丝有黑又有黄,我的红色更鲜亮,献给贵人做衣裳。
  七月流火:火,或称大火,星名,即心宿。流,流动。每年夏历五月,黄昏时候,这星当正南方,也就是正中和最高的位置。过了六月就偏西向下了,这就叫做“流”。萑(huán)苇:指的是芦苇。八月萑苇长成,收割下来,可以做箔。蚕月:指三月。条桑:修剪桑树。
  扩展资料
  此诗反映了周代早期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民的日常生活情况,不仅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一首杰出的叙事兼抒情的名诗。全诗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第二章写妇女蚕桑;第三章写布帛衣料的制作;第四章写猎取野兽;第五章写一年将尽,为自己收拾屋子过冬;
  第六章写采藏果蔬和造酒,这都是为公家的,为自己采藏的食物是瓜瓠麻子苦菜之类;第七章写收成完毕后为公家做修屋或室内工作,然后修理自家的茅屋;末章写凿冰的劳动和一年一次的年终燕饮。
  这首诗以史诗般的气势记述农家的劳作、艰辛,以时间为线索将在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出来,在古代诗歌中恐怕无出《七月》之右者。
  “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国风》以简朴的语言描摹事物,以朴素的生活画现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国风”中有很好的体现,并且成为它显著的艺术特点。

网友回答

七月流火 出自《诗经》,指大火星西行,天气转凉。
  农历七月份天气从最热开始降温,但却是一年中第二热月份。所以流火的七月依然是酷热难耐。
  “七月流火”是天气热极转凉的转折,是从最热开始转凉。
  典故
  三千年前,周成王下面有一个豳(bīn)国,在今陕西省彬县。豳国很早以前是周民族的农业文化发祥地。那时历法尚未完善,指导农事活动要靠观星。每年夏末,一颗名叫火的红星天蝎座阿耳法星,蝎心 ,端端正正出现在正南方天空。凭着祖传观察经验,农夫知道夏天完了,秋天来了,一年中最忙的秋收时节到了。
  匆匆又是数日,秋夕同一时刻,农夫又看南天,发现那颗大火较之数日前向西移下坠了。又过数日,西移下坠更甚。一个月后的同一时刻,再看南天,大火已移坠到西边地平线上,太低,翳于云雾,遮于山岳,看不见了。各位看官,这个过程就叫“七月流火”。仅此一解,不可有二。水向低头曰流。大火向西移坠也在流啊。火在这里独禀内涵,其义特殊,专指天蝎座阿耳法星,中国古代天文学称为心宿二,绝非“赤日炎炎似火烧”之火。望文生义,会闹笑话。
  “八月未央”,这四个字作为一个整体的词语或者句子,并没有在古籍中出现过,谈不上什么出处.非要解释,按着字面意思,就是“八月还没有完”。按农历算,古时七八月已是如今八九月甚至十月,因而七月流火是说太阳开始失去温,火焰流失,而八月未央是说夜晚逐渐变长,未央是慢慢长夜之意。
  正月开岁
  二月绀香
  三月桃良
  四月秀蔓
  五月鸣蜩
  六月精阳
  七月流火
  八月未央
  九月授衣
  十月获稻
  葭月潜龙
  腊月嘉年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