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秋雨的诗词,出自冰心的《秋风秋雨愁煞人》主要内容

发布时间:2020-07-11 11:42:11

秋风秋雨的诗词,出自冰心的《秋风秋雨愁煞人》主要内容

网友回答

“秋风秋雨愁煞人”该句出于陶澹人《沧江红雨楼诗集》的《秋暮遣怀》,全文如下:
  人生天地一叶萍,利名役役三秋草。
  秋草能为春草新,苍颜难换朱颜好。
  篱前黄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
  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出门拔剑壮槃游,霜华拂处尘氛少。
  朝凌五岳暮三洲,人世风波岂能保。
  不如归去卧糟丘,老死蓬蒿事幽讨
  关于秋风秋雨的诗句相关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问十里,过客感秋多败荷:残荷。元·萨都刺《风答的诗句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2、野火烧不尽,

网友回答

“秋风秋雨愁煞人”, 此句作为著名爱国巾帼秋瑾女士的遗言而广为传诵。故此许多人以为为秋瑾所作,但实际是秋瑾引用了清代诗人陶澹人(即陶宗亮)的诗句。 而流传在外出自秋瑾手笔的文为:“篱前黄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正是引用其中。
  秋天在我国文学意味上多带有悲凉肃杀色彩,自古逢秋悲寂寥,有“春女思,秋士悲”之说。仅从字面也可以想象出萧索秋天的场景:绵绵秋雨,伴着寒冷的秋风,天空一定是昏黄的,肃杀的冬季就要来了,大地上没有了勃勃生机,正是万物凋零的时节,在秋风秋雨之中,心情更是惆怅哀凉。
  这一诗句,充分表达了秋瑾对封建黑暗统治的不满,对吃人礼教的反抗,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也表达一位女革命家忧国忧民、壮志未酬、面对死亡的悲愤心情。
  扩展资料:  故事背景
  1907年春,秋瑾回到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同徐锡麟秘密组织“光复军”,准备相继在安庆与绍兴,举行武装起义。由于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中失败牺牲,其弟徐伟又供出秋瑾。
  10日秋瑾得知消息,明白清政府马上要来追捕。众人劝她速离绍兴,但她却把所有同志安排撤离,唯自己独自一人,孤守在大通学堂。她说:“革命要流血才能成功。”用行动实现自己加入“同盟会”时许下的诺言:“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
  1907年7月13日(六月四日)下午,政府军把大通学堂围得水泄不通。秋瑾被捕后,被解赴绍兴府衙门,未几,贵福提出审问,问不答,最后讯以朋友姓名,秋瑾答:“你也常到大通,并赠我‘竞争世界,雄冠地球’对联,同在大通拍过照片。”
  贵福遂不敢问。次日交山阴知县李钟岳审问,李素同情秋瑾,秋只书“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别无他语。贵福又改派幕友余某严讯,秋咬牙闭目,余某得不到革命私密,便伪造供词,强捺指印了结。
  有一种说法是:李钟岳在与秋瑾交谈的过程中,请秋瑾题字。“秋风秋雨愁煞人”并非口供,而是秋瑾题赠李钟岳的。此说显然不大可信,无论李钟岳如何同情和敬慕秋瑾,也不大可能在这种时候请她题字。
  陶成章在《浙案纪略》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不知系何人造作,登之报上。”他不承认这是秋瑾所为。但据秋宗章《大通学堂党案》所引,浙江巡抚张曾女致贵福电询问:“又报纸中载‘匪’当堂书‘秋风秋雨愁煞人’。有无其事?有即送核。”
  贵福当天回电说:“七字在山阴李令(即李钟岳)手,已晋省。”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凌晨,秋瑾被押到绍兴古轩亭口刑场,她目别祖国蓝天,慷慨就义,年仅31岁。她以一腔热血,终于唤醒了中华民族。仅4年后,辛亥革命的炮火,就响遍武昌城头。
  参考资料来源:百百科—秋风秋雨愁煞人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