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问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大学迁重庆,徐悲鸿才回校任教,并创作了国画《巴人汲水》《贫妇》,反映劳动人民的艰辛。1938年,徐悲鸿去南洋举行画展,将全部卖画收入,救济祖国难民。其间,徐悲鸿接受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并在加尔各答举行画展。徐悲鸿深切地怀念着战火中的祖国,在印度创作了巨幅国画《愚公移山》,表达他对抗战必胜的坚强信念。1942年徐悲鸿回到了重庆。这一年,重庆举行木刻展览,徐悲鸿撰文赞扬解放区的木刻家,延安《解放日报》转载了此文。1945年2月,郭沫若同志探望徐悲鸿,带来周恩来同志送给徐悲鸿的延安小米、红枣和对他的问候,使病中的徐悲鸿受到极大的鼓舞。当时徐悲鸿签名于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的《文艺界对时局进言》,呼吁废除国民党独裁,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国民党特务威胁他,必须撤回签名,否则,他的一切都保不住。徐悲鸿面对国民党特务,斩钉截铁地回答:“人在曹,心在汉,我签的名,我负责到底!” 1946年徐悲鸿离开重庆,到北平就任北平艺专校长。途经上海时,见到周恩来同志。周恩来同志亲切地鼓励他说:“我希望你把北平艺专办好,为人民培养一批有能力的美术工作者。”他聘请了许多进步的美术家来北平艺专任教,提倡现实主义,倡导国画的发展和革新。同时,他担任了进步的北平美术工作者协会的名誉会长,支持了进步的学生运动。1948年秋天,他拒绝乘国民党派来的飞机去南京,决定保护学校,迎接解放。这时,田汉同志秘密地从解放区来到北平,带来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嘱咐,希望徐悲鸿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离开北平,并尽可能在文化界多为党做些工作。徐悲鸿获悉毛主席和周总理在指挥解放战争的戎马倥偬之际还悬念着北平的文化界,悬念着他,他深受感动。在傅作义将军召开的学者名流座谈会上,他第一个站起来发言,请傅将军把北平交还给人民,为了保护这座光辉灿烂的文化古城,他希望北平获得和平解放。1.这两段文字叙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________(2)________2.概括第一段叙述的主要事件。________________3.“人在曹,心在汉”出自我国古代哪部名著?________________4.找出两段文字中的详细描写,并说明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5.通过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徐悲鸿怎样的人格精神?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1)写抗战时期徐悲鸿在重庆等地的创作、社会活动及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情况。(2)写解放战争时期徐悲鸿在北平的工作与斗争情况及对和平解放北平的贡献。 2.(1)在中央大学任教并创作反映劳动人民艰辛的作品。(2)1938年,徐悲鸿将卖画收入救济祖国难民。(3)在印度讲学、举行画展、创作《愚公移山》,表达抗战必胜的信心。(4)在《文艺界对时局进言》上签字,反对国民党。 3.《三国演义》。 4.第一段中在《文艺界对时局进言》上签字。第二段中在学者名流会上的发言。作用:这些详细描写让读者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凸显人物品质,给读者留下鲜明印象。 5.表明反抗国民党、为人刚直不阿的高尚品格及希望和平、希望北平早日和平解放的愿望,是他为民请命的高风亮节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