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哭了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30 21:55:25

孔子哭了文/傅佩荣  ①一般人心目中的孔子,大概接近子夏所说的:“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今天我们诵念孔子的话,确实有些严肃,都是掷地有声的大道理,或是刻在石板上的座右铭。事实上是否如此?  ②子贡认为孔子的性格是“温、良、恭、俭、让”。孔子是谦谦君子,文质彬彬。孔子在自述时,很少谈到个性,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肯定他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  ③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经常生发感慨,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他看到颜渊力求上进,会说:“惜乎!”为他担心身体。看到伯牛病重,则说:“命矣乎!”认为命不好,无可奈何。看到子游用心教民,还会开他玩笑说:“割鸡焉用牛刀!”听到曾点言志,他甚至悠然神往,叹息一声:“吾与点也!”  ④不仅如此,《论语》还记下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在这一天哭过,他便不再唱歌。我们可以顺着推想:  ⑤第一,孔子大概经常哭,并且不在意让学生看到。如果他一年哭一两次,学生无法得出“是日哭,则不歌”的结论。那么,这种结论要求的频率多高呢?我想,一个月总有一两次。  ⑥第二,孔子如果这一天哭过,就不再唱歌。反过来看,如果孔子这一天不哭,他是否一定唱歌呢?在逻辑上不能如此武断,只能说“若是此日不哭”,“通常”他会唱歌。由此可知,他的生活充满快乐的旋律、审美的情调。的确,他的学生向他习诗、习乐,都要边唱边学。他周游列国,曾经困于陈、蔡之间,虽然七日以干粮果腹,子路不停抱怨,他照样“弦歌不辍”。  ⑦他唱歌时,还有一个习惯:“于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当他与别人一起唱歌,唱得开心时,会坚持别人再唱一遍,然后他再以和声相应。这与我们在卡拉OK歌厅所见的朋友欢聚景观,相去不远。  ⑧莎士比亚说:“适当的悲哀可以表明感情的真切。”现在要问的是:孔子的哭,又是为了什么?个人理想无法实现,天下百姓流离失所,都可能让人悲从中来。像孔子那么典型的人道主义者,太多事情可以让他感动了。《论语》记得最直接的一段,是颜渊之死。孔子已经71岁了,眼见最优秀的弟子先他而死,实在是情何以堪。他哭得十分伤心,以至于别的弟子提醒他不要过度悲恸。他说:“如果不为颜渊哭得过度,我为谁哭得过度呢?”既发乎真情,又合乎常理,孔子真是令人敬爱!(选自《傅佩荣〈论语〉心得》)  [阅读感悟]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孔子既为圣人,当然是不苟言笑、面无表情之人。而在傅先生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可亲可敬的孔子,他是“谦谦君子,文质彬彬”;“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经常生发感慨”,他内心世界丰富,情感细腻。作者熟谙《论语》,信手拈来,用清新幽默的笔调为我们复原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情的孔子形象,为我们还原了圣人“面具”后面的真正圣人!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孔子的形象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形象呢?在作者心目中,孔子又是怎样一个人?请说说你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可以说,孔子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他既欢歌,也时常悲戚,那么,孔子为谁而悲戚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在一般人心目中,孔子是不苟言笑、面无表情的人;诵念孔子的话,确实有些严肃,都是掷地有声的大道理,或是刻在石板上的座右铭。在作者心目中,孔子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他善于观察大自然,经常生发感慨。如《论语》中记下“子于是日哭,则不歌”等。  2.个人理想无法实现,天下百姓流离失所,弟子的去世等,都可能让孔子悲从中来。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