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诗人艺术家的醉和醒 ①诗人艺术家在这人世间,可具两种态度:醉和醒。醒者张目人间,寄情世外,那极客观的胸襟“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他的心像一面镜子,照射到街市沟渠里面的污秽,却同时也映着天光云影,丽日和风!世间的光明与黑暗,人心里的罪恶与圣洁,一体显露,并无差等。所谓“赋家之心,包括宇宙”,人情物理,体会无遗。英国的莎士比亚,中国的司马迁,都会留下“一个世界”给我们,使我们体味不尽。他们的“世界”虽匠心的创造,却都是具有真情实理,生香活色,与自然造化一般无二。 ②然而他们究竟是大诗人,诗人具有别才别趣,尤贵具有别眼。包括宇宙的赋家之心反射出的仍是一个“诗心”所照临的世界。这个世界尽管十分客观,十分真实,十分清醒,终究蒙上了一层诗心的温情和智慧的光辉,使我们读者走进一个较现实更清朗更深厚的富于启发性的世界。 ③所以诗人善醒,他能透彻人情物理,把握世界人生真境实相,散布着智慧,那由深心体验所获得的晶莹的智慧。(A) ④但诗人更要能醉,能梦。(B)由梦由醉,诗人方能暂脱世俗,超俗凡近,深深地深深地坠入这世界人生的一层变化迷离、奥妙惝恍的境地。(C)《古诗十九首》,空乱道,归趣难穷,读之者回顾踌躇,百端交集,茫茫宇宙,渺渺人生,(D)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无可表达的沉思,无可解答的疑问,令人愈体愈深,文艺的境界邻近到宗教境界。 ⑤这样一个因体会之深而难以言传的境地,已不是明白清醒的逻辑文体所能完全表达。醉中语有醒时道不出的。诗人艺术家往往用象征(比兴的)手法才能传神写照,诗人于此凭虚构象,象乃生生不穷;声调、色彩、景物,奔走笔端,推陈出新,迥异常境。戴叔伦说:“诗家之境,如蓝田日暧,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间。”就是说艺境要和吾人具相当距离,迷离惝恍,构成独立自足,刊落凡近的美的意象,才能象征那难以言传的深心里的情和境。 ⑥所以最高的文艺表现,宁空毋实,宁醉毋醒。西洋最清醒的古典艺境,希腊雕刻,也要在圆浑的肉体上留有清癯而不十分充满的境地,让人们心中手中波动一痕相思和期待……1.文章①段里“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柳宗元语),应当怎样理解?(回答不超过30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下对第①段中所说的“一个世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如莎士比亚或司马迁在作品中所描绘的世界B.是具有真情,生香活色,与自然造化无异的世界C.是蒙上一层诗心的温情和智慧的光辉,客观、真实,但却是十分清醒的世界D.是比现实更清朗更生动更深厚,且富于启发性的世界3.第②段里说诗人都具有“别才”、“别趣”、“别服”,依作者看,形成这种不同于一般人的情趣和视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回答不超过5字)答:这是因为诗人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诗人陈子昂的名句)是从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复位在文中A、B、C、D的哪一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体会第⑤段中“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间”这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①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什么?(回答不超过12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为什么应当这样?(回答不超过15字)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根据文意,概括说明诗人在人世间所具有的两种态度。 醉,实际上是指_____________的创作态度;醒,实际上指___________的创作态度。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要把世间的光明与黑暗,人心里的罪恶与圣洁,全都映射在作品之中。2.C3.一颗诗心4.D5.①艺境要与人保持相当距离。②写出内心深处难以言传的情和境 6.浪漫主义;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