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活动主要是指在对已知材料(知识)的整理、重组过程中发现...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6:43:38

  创造性活动主要是指在对已知材料(知识)的整理、重组过程中发现事物更深层次的联系,是在对已有认识的审视和反思基础上实现的突破和创新,是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索活动。因此,如果仅把创造活动视为不循常规的思维活动,用诸如“类比法”、“联结法”等方法来训练技能,那么充其量只能使儿童的想像丰富一些,思维灵活一些,并不能保证形成创造性活动的倾向和能力。因为它与主动、能动的探索活动,与艰苦的科研劳动,与为人类造福的精神境界毫不相关,也不具备创造性活动的一般能力。相反,如果使学生沉湎于“思维的游戏”,或者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智力表现,那么就与创造性的培养“南辕北辙”了。  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创造性活动是以美的规律为指导解决问题的过程。创造性的活动不仅具有打破常规或新奇性的特点,更具有比以往解决问题的方式、效果更胜一筹的特点,这就是以“美”的规律重新组合“真”的材料,使之不断逼近客观终极真理的过程。因此,对创造性的培养,不仅要使年轻一代有探索和发现“真”的能力,而且要使他们具备感受美和表现美的素养,使之能够将科学和艺术结合,并进一步以美的规律为指导审视和重组真的事物,实现对世界的更高层次的把握。  创造性活动最重要的是具备创造倾向和创造人格。创造倾向指的是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热忱,对审美和理论问题的强烈兴趣;创造人格是与为进步事业而奋斗的信念,与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与集思广益、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相适应的人格特征。与创造性能力相比,创造倾向和创造人格具有更为关键的作用,这也就是生活中不少智能出众的人最终并未成为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原因。  1.第一段中加点的“它”指代的内容是什么?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 )  A.使儿童的想像丰富一些,思维灵活一些,并不能保证形成创造性活动的倾向和能力。  B.使儿童的想像丰富一些,思维灵活一些。  C.仅把创造活动视为不循常规的思维活动,用诸如“类比法”、“联结法”等方法来训练思维技能。  D.用诸如“类比法”、“联结法”等方法来训练思维技能。  2.对第一段加点的“相反”一词怎样理解?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  A.“相反”指的是用“类比法”、“联结法”训练思维技能与使用创造法训练思维技能两种做法完全不同。  B.“相反”指的是“使学生沉湎于思维的游戏”,“沾沾自喜于自己的智力表现”这种做法所造成的结果与人们预期的目的——培养创造性二者完全不同。  C.“相反”指的是对“创造性活动”的两种认识完全不同。  D.“相反”指的是使用“类比法”、“联结法”训练思维技能的儿童与具备创造性活动能力的儿童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  3.本文提出的进行创造性活动应具备的三方面条件是什么?选出正确的一项( )  A.思维活动不循常规、想像丰富、思维灵活。  B.打破思维的常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素养、将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的能力。  C.新奇的思维、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更胜一筹的效果。  D.创造性能力、创造倾向、创造人格。  4.下面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创造倾向和创造人格比创造性能力更为重要。  B.创造性活动不是不循常规的思维活动。  C.只进行思维技能的训练,形成不了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D.创造性活动的目的是发现事物更深层的联系,实现对世界更高层次的把握。 

网友回答

答案:1.C, 2.B, 3.D, 4.B解析:1. 仔细分析第一自然段第二、三句,可以发现在“充其量”、“并不能”前都可以加上“它”,并与第3句的“它”指代一致,由此排除A、B,而D项中的“类比法”、“联结法”只是例举。不完整,故排除D而选C。2. “相反”是承上而言的,所以可以看成是“与前面相反的做法”的简略,那么,“做法”就只有在这句中的“如果”后面找,这样就应该选B了。3. 见第三自然段第1句和第3句。4. B项与第一自然段第二句开头部分和第二自然段第二句开头部分意思相悖;A项见第三自然段第一句;C项见第一自然段第二句和第四句;D项见第一自然段第一句前面部分和第二自然段末。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