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适,字正刚,温州永嘉人。为文藻思英发,擢淳熙五年进士第二人...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6:43:43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叶适,字正刚,温州永嘉人。为文藻思英发,擢淳熙五年进士第二人。授平江节度推官,丁母忧[注①]改武昌军节度判官。少保史浩荐于朝,召之不至,改浙西提刑司干办公事,士多从之游。参知政事龚茂良复荐之,召为大学正。    迁博士。因轮对[注②],奏曰:“人臣之义,当为陛下建明者,一大事而已。二陵[注③]之仇未报,故疆之半未复。而言者以为当乘其机,当待其时。然机自我发,何彼之乘?时自我为,何彼之待?非真难真不可也,正以自我为难,自为不可耳。于是力屈气索,甘为退伏者于此二十六年,积今之所谓难者阴沮之,所谓不可者默制之也。盖其难有四,其不可有五。置不共戴天之仇而广兼爱之义,自为虚弱,此国是之难,一也。国之所是既然,上大夫之论亦然,为奇谋秘画者止于乘机待时,忠义决策者止于亲征迁都,深沉虑远者止于固本自治。此议论之难,二也。环视诸臣,迭进迭退,其知此事本而可以反覆议论者谁乎?抱此志者而可以策励期望者谁乎?此人才之难,三也。论者徙鉴五代之致乱,而不思靖康之得祸。今循守旧模,而欲驱一世之人以报君仇,则形势乖阻,诚无展足之地,若顺时增损,则其所更张动摇,关系至重,此法度之难,四也。又有甚不可者:兵以多而至于弱,财以多而至于乏,不信官而信吏,不任人而任法,不用贤能而用资格。此五者,举天下以为不可动,岂非今之实惠欤!沿习牵制,非一时矣。讲利害,明虚实,断是非,决废置,在陛下所为耳。”读未竞,帝[注④]蹙额日:“朕比苦目痰,此志已泯,谁克任此,惟与卿言之耳。”及再读,帝惨然久之。[注]①丁母忧:母亲亡故,居丧。②轮对:宋代制度。每隔五天,皇帝在内殿办公,朝臣中轮派一人上殿申论政事得失。③二陵:指北宋徽、钦二宗被金人俘虏受辱而死之事,即靖康之耻。④帝:系南宋孝宗皇帝。1.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力屈气索               索:尽B.积今之所谓难者阴沮之       沮:通“阻”C.置不共戴天之仇而广兼爱之义  广:包容D.朕比苦目疾              比:近来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少保史浩荐于朝,(叶适)召之不至B.而不思靖康之得祸(缘由)C.自为(敌国)虚弱,此国是之难D.若顺时增损(形势),则其所更张动摇,关系至重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为陛下建明者,一大事而已——应当为陛下构建今后的规划,办好这一件大事足矣。B.然机自我发,何彼之乘——然而机会应当由我们造成,有什么对方提供的机会可乘呢?C.盖其难有四,其不可有五——大概而言那些难办的事情涉及四方面,但不能再有第五了。D.忠义决策者止于亲征迁都——忠诚并坚持原则的决策者,对皇帝亲征和迁都是要阻止的。5.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反映叶适积极主张的一组是(  )①不任人而任法②顺时增损③乘机待时④机自我发⑤时自我为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③⑤D.②④⑤6.下列叙述或评议,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叶适向皇帝陈述了克服困难的四点建议,他认为造成这些困难的根本原因是用兵理财不当。皇帝很反感,只允许他说说而已。B.南宋偏安一隅,因循苟且之风日甚。叶适针对时弊强调“机自我发”、“时自我为”,反映他对收复失地是有信心的。C.叶适在轮对时,对国家形势做了透彻的分析,指出沿袭原有的法度、观念只能误国害民,恳请皇帝进行全面改革。D.叶适环视诸臣,慨叹“人才之难”;宋孝宗认为无人能担当得起除旧布新的重任,他承认自己也没有这样的志向了。 

网友回答

答案:1、C 2、A 3、B 4、B 5、D 6、A解析:1、活用,扩展。2、代指内容不同。3、译文:而没有思考靖康年间酿成大祸的缘由。4、注意词的古今异义。5、根据内容选择。6、相关译文:奏章还没有读完,孝宗皇帝已经皱起了眉头,说:“我近来被眼疾所困扰,这些志向已经泯灭了,谁又能承担这个重任呢?只有跟你聊聊罢了。”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