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文学的诗歌史上,闻一多提出了著名的诗歌“三美”的主张:...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6:08:22

在现代文学的诗歌史上,闻一多提出了著名的诗歌“三美”的主张:“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他将这三种美分为两类:一是属于视觉方面的(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一是属于听觉方面的(音乐的美);并认为两者必须相辅相成,有机统一。(1)给这首诗的每一行划分节奏,然后分析归纳诗的节奏特点,将其归结到“音乐的美”。(一)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二)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辫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三)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四)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五)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死水》的建筑美和绘画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答案:略解析: (1)闻一多认为,构成诗的“音乐的美”的要素包括音尺、平仄和韵律等,其中音尺最重要,即要求每行诗句都由若干音尺构成,音尺的排列次序可以不拘,而每行诗中“三字尺”与“二字尺”的总数必须相等。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这是第一节,全诗每节均如此。更高妙的是,每行诗都用双音词收尾,如“死水”“漪沦”“烂铁”“残羹”,“翡翠”“桃花”“罗绮”“云霞”,整首诗一律如此。  (2)《死水》这首诗共分五节,每节四行,每行九个字,每节正好36个字,成方块形,整首诗共五个方块,有人称之为“豆腐干”体。诗形整饬,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讲求“匀称”“均齐”的关学原则。这就是闻一多主张的诗的“建筑的美”。而“绘画的美”体现在词藻的华丽,注重语言的色彩感及诗歌意境的创造上。如“清风”“漪沦”“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绿酒”“珍珠”“鲜明”等词色彩“明艳”,而“绝望”“死水”“破铜烂铁”“剩菜残羹”“油腻”“霉菌”“寂寞”“丑恶”等词,色彩“暗恶”。“明艳”的色彩如同绘画中的红、绿、黄、白、青、蓝等色,“暗恶”的色彩如同黑、灰等色。无论何种色彩都是构成画图的不可缺的颜色。因此《死水》这首诗给人色彩斑斓的感觉。且这首诗中“死水”所象征的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黑暗、沉闷、混乱的旧中国是通过一沟绝望的肮脏透顶的死水这一形象来表达的,这其中意境深邃,也是“绘画的美”的构成因素之一。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