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6:08:19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1—5题。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1)“我”原来“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可为什么后来又“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母亲为什么“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为什么明明看见母亲还没有找到自己却决意不喊她,让母亲继续着急地悄悄地找下去?作者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你能分析出来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一节和第二节的语言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说说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答案:略解析: (1)当“我”在黑暗中孤零零地呆着却不再有人来催自己回家时,这陌生的感受使“我”真实地感到母亲已经离“我”而去。(2)母亲来找“我”是不放心“我”呆得太久。但只要亲眼看见“我”好好地呆在园子里,她就暂时松一口气,而让“我”继续一个人设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因为同样处于生活最底层的母亲实在没法子来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怀着巨大的忧心和痛苦日复一日地听任“我”疯狂地呆在废园里。(3)对于无助的母亲深挚而卑微的爱,更无助更卑微的“我”无法承受因无条件地接受它而引起的心灵震荡,也不愿因主动承受它而越发显出自身的绝望,还由于毕竟年轻不懂得关心、体贴痛苦的母亲,珍惜母亲的爱,所以选择了忍心回避。(4)前一节语言富于艺术性,连续用“又是……”的句式,迷离惝恍,充分渲染了突然失去母亲的悲痛;后一节语言朴实,木讷得近乎绕口令,如“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这实际上是这出生活悲剧中最悲惨最令人心碎的地方,作者却把所有的震撼全都埋在了平静的琐语下面,含锋不露,蓄势惊人。 (5)作者在地坛走过了人生最坎坷的一段路程,园中处处都留有作者的思考和追寻命运的踪迹,而母亲不仅陪伴着他走过这段路程,而且用自己的坚忍与爱鼓励启发着他。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