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5:59: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1)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素不闻诗书之训 素:平素,平常。B.蹈死不顾    蹈:踩,踏。C.人皆得以隶使之 使:驱使,使唤。D.斯固百世之遇也 固:的确,实在。(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②视五人之死B.①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②其可怪也欤C.①钩党之捕遍于天下②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D.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下列句中省略成分补出有误的一项是[  ]A.(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B.(吾辈)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C.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大阉)不敢复有株治D.待圣人之出而(大阉)投缳道路(4)下列对这两段文字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描写了五人死于义的悲惨场面,第二段介绍作这篇碑记的原由。B.第一段描写了五人死于义的悲惨场面,第二段表达对五人之死的惋惜之情。C.第一段肯定了这次暴动的作用和五人之死的意义,第二段表达对五人之死的惋惜之情。D.第一段肯定了这次暴动的作用和五人之死的意义,第二段介绍作这篇碑记的原由。(5)翻译下面的句子。(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3)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答案:1.A;2.D;3.B;4.D;解析:(1)A项“素”应意为“一向,向来”。(2)D项两个“易”字,均为动词,意为“改变”。A项两个“之”字,前者为助词,用在主谓间;后者为助词,意为“的”。B项两个“其”字,前者为代词,意为“他们”;后者为表反问的语气词,意为“难道”。C项两个“于”字,前者为介词,意为“在”;后者为介词,意为“对”。(3)B项省略的内容应为“五人”。(4)第一段没有描写“悲惨场面”;第二段没有表达“惋惜之情”。(5)  (1)他们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意义轻重到底怎么样呢?  (2)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屈身下拜,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慨呢?  (3)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一个普通百姓的死,对国家兴亡也有重大作用啊!提示:文言翻译是考查文言阅读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它既能检测对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文段的理解能力,也能考查语言的表达能力。就答题的要求而言,主要应采取以“字字落实”为基本标准的直译手段,对其中涉及的特殊词语和句式,应当逐一加以解决。本题中应注意如下一些词语和句式。第一句“视”在这里作“比较”讲;“何如”即“如何”,意为“怎么样”。第二句“屈”为使动用法,意为“使……屈身下拜”;“墓道”前省略了介词“于”,翻译时该句应调整为“(于)墓道扼腕”。第三句“明”活用为动词,意为“说明”;“大”活用为名词,意为“重大的意义”;“有重于社稷”的句序应调整为“于社稷有重”;“重”活用为名词,意为“重大作用”。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