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代的“书籍之路”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8:51:10

(08年合肥市调研)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7题。中日古代的“书籍之路” 何谓“书籍之路”?这要从“丝绸之路”谈起。“丝绸之路”的说法由德国人李希霍芬提出,用以指称两汉之际中国与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之间的贸易通道。进入20世纪中期,好事者不断为之添枝加叶,遂使“丝绸之路”四通八达,无地不至。而东亚文化交流的模式,我曾提出当是海上的“书籍之路”。当西方人坚信丝绸之路是从“羊毛树”上采集而来时,日本列岛的先民已经开始养蚕植桑,生产丝绸了,追溯中日古代历史,持续性、大批量的丝绸交易来曾出现,其影响甚至不及陶瓷。  日本从630年开始派出遣唐使。贞观五年(631),第一批遣唐使到达长安时,唐太宗因他们远道而来,“敕所司无令岁贡”,并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持节往抚。日本人甘冒鲸波之险,意欲得到什么呢?《旧唐书》已经给出答案:“开元初,又遣使来朝……所得赐赉。尽市文籍,泛海而还。遣唐使源于遣隋使,据《经籍后传》记载,第一批遣隋使便为求书而来:“是时国家书籍未多,爰遣使臣于隋国,买求书籍。”第二批遣唐使回国(654)后,大使吉士长丹因“多得文书宝物”而获封户、晋位、赐姓,可见求书多寡还会影响仕途。有唐一代,通过各种途径传入日本的典籍究竟有多少?9世纪后期编撰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辑入汉文书籍15779部17345卷,其数量应该说是非常惊人的。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因缘,月本公私珍藏唐代典籍颇富。据大阪市立美术馆编撰的《唐钞本》,仅日藏唐代写本就有《唐诗卷》等43种,其中不乏中国散佚、日本议存的“侠存书”。唐末五代,中原动乱,典籍散毁严重,吴越国王遣使日本,赍重金请抄天台遗书。日本遣日延为“缮写法门度送之使”,以至“一宗教文,复还中国”。由此可知,“书籍之路”并非自西往东的单通道,而呈往返环流之状。尤其是清代黎庶昌、杨守敬等掀起的东瀛访书热,使大量域内失传已久的珍籍完壁西归。“书籍之路”以佚书回归”的形式,有效地拓展和延伸了汉文书籍的生存时空。  沙漠,驼队,西方,夕阳西下,背负的是鲜艳的丝绸,这是古代的丝绸之路;大海,船队、东方,旭日东升,运载的是飘香的书籍,这是古代的书籍之路。但是,古代输往西域的丝绸,现在即便从深埋沙漠的遗存中出土,也已经腐朽面不堪穿用;而当年遣盼唐使携归的书籍,直到今天依然是人们智慧的源泉。这些书籍是文明的种子。如果说丝绸是中华物质文明的象征,那么书籍则凝聚着更多的中华文明的精神创意,因而具有强大的再生机能,可以超越时空惠及后代。遣隋唐使携归的书籍,经过传抄、翻刻而流布世间。再经阐释、翻译而深入人心,对日本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4.下列对“书籍之路”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A.“书籍之路”是日本为加速文明进程,派遣隋唐使买求“文书宝物”泛海而还之路。B.“书籍之路”是始于隋延至清,惠及日中双方文明发展的汉文书籍海上往返之路。C.“书籍之路”是有效地拓展和延伸汉文书籍生存时空的“佚书回归”之路.D.“书籍之路”是隋唐时期往返于日本和中国之间的海上运载书籍之路。5.对于“书籍之路”与“丝绸之路“的区别,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丝绸之路”由中国通往中亚地区以及印度,“书籍之路”仅限于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交流。B.“丝绸之路”输送的丝绸早已失去使用价值,“书籍之路”输送的书籍却可以惠及后代。C.“丝绸之赂”使中西方在争贸易交往中互惠互利,“书籍之路”则从根本上影响中日文明进程,D.“丝绸之路”已成定论,被国际上广泛接受;“书籍之路”则是作者提出的新见解。6.下列不属于“日本公私珍藏唐代典籍颇富”的原因的―项是A.日本官方重视从中国求书,遣唐使求书多寡甚至影响到仕途升降。B.唐朝统治者对遣唐使持欢迎和鼓励态度,为其多得文书宝物提供了方便。C.日本与中国隔海相邻,这有利于日本使者通过各种途径泛海求书。D.遭唐使携归书籍具有强大的再生机能,经过阐释、翻译而深入人心。7.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A.日本列岛的先民早就开始养蚕植桑,生产丝绸,可见“丝绸之路”四通八达,无处不至。B.对日本文化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既不是丝绸也不是陶瓷,而是当时传到日本的书籍。C.“丝绸之路”和“书籍之路”的区别不限于地理特征,而应该是根植于更深的文明内核。D.“书籍之路”在中日两国之间呈往返环流之状,从而使大量汉文典籍得以保全和延续。

网友回答

4:B(A项只谈日本来中国购书,C项只谈“佚书回归”中国,D项认为书籍之路只存在于隋唐时期,皆有片面性)5.C(“书籍之路”从根本上影响的只是日本文明进程,对中国的文明进程并无根本影响)6.D(本项内容谈的只是遣唐使携归书籍在日本的影响,应视为“珍藏唐代典籍颇富”的结果)7.A(据文章,“丝绸之路四通八达,无处不至”是好事者添枝加叶的结果)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