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寻找话剧在中国的起点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8:51:03

(08年信息交流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重新寻找话剧在中国的起点傅谨    有关2007年是“话剧诞生100周年”的说法,随着戏剧界以及各大小媒体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想必已经是路人皆知。但是何以话剧的历史要从1907年算起?这在十年前也就是各路豪杰纷纷高调纪念话剧诞生90周年时就已经被提出过的质疑,却早就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忘却了。举办一场乃至许多场轰轰烈烈的纪念活动,为景气指数长期低迷的话剧打一支强心剂的强烈愿望,已经取代了追寻历史真相的重要性。    说话剧史至今仍然是一笔糊涂账,并不是什么惊人之论。因为几乎所有从事早期话剧创作演出的先驱们的回忆录都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如果按话剧在中国这个国度里的存在为依据,那么至迟到19世纪80年代,中国就已经有了话剧,虽然那是在上海的租界里。由于洋人群居,洋人们又会有些空闲和文化娱乐的需要,因此就有西洋剧团不远万里地来到中国为他们演出以牟利。而按照早期话剧艺人们众所皆知的回忆,受到教会学校演剧的影响与启发,在中国人自己兴办的新式学校里,也渐渐有了多种多样的话剧演出。在1900年,上海的南洋公学公演了朱双云等学生排演的剧目《六君子》《义和拳》。这已经是中国人在租界外中国人管理的土地上以中国题材演出的、给中国人看的话剧。学生演剧于20世纪初年在全国各地许多城市引为风潮,并不限于上海一地。如果说这些还都只是非公开的学生演剧,那么,1905年汪优游等人组织的“文友会”已经走出学校,借社会场地公开演出话剧《捉拿安得海》和《江西教案》;而到1906年,各地的学生演剧团体更趋增多,李叔同和徐半梅都是当时的参与者。    这些演出算不算话剧?或者说哪次演出可以被看成是话剧诞生的标志?当然不是不可以讨论。但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当下各种话剧“百年”纪念活动将1907年看成是话剧在中国诞生年的理由,居然是那一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们组织的春柳社有了他们第一次演出,上演了话剧《茶花女》的片段,以及在那一年他们排演了第一个大戏《黑奴吁天录》。    如果以话剧在中国的首次公演作为标志,当然轮不到春柳社;以中国人首次演话剧为标志,也轮不上春柳社。至少,早期话剧的重要人物朱双云是把汪优游看成“实开今日剧社之先声”的先驱者的,那是不是春柳社的演出比起南洋公学等学校的学生演剧、甚至比起开明演剧会的演出更接近于西方的话剧?恐怕也不是。至少,在欧阳予倩看来,要到1908年任天知和王钟声在春仙茶园演出的《迦兰小因》才算是“有些像话剧了”,其意是此前所有与中国传统演剧有异的演出,都还未能完全摆脱传统戏剧的框架。而把1907年春柳社在日本上演《茶花女》或《黑奴吁天录》当作话剧在中国的诞生,这笔糊涂账究竟是按什么规则计算的,实在是值得探究。                                  (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22期,内容有删节)5.对作者所说的“糊涂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对话剧特殊的表演形态与中国传统演剧的表演形态,认识上存在分歧。    B.对话剧诞生时中国话剧的演员是西洋人还是中国人,认识上存在分歧。    C.对中国话剧演出题材是西洋人的还是中国人的生活,认识上存在分歧。    D.对中国话剧的历史是从1907年还是从其他时间算起,认识上存在分歧6.作者对2007年是“话剧诞生100周年”的说法提出怀疑,不属于怀疑理由的一项是    A.19世纪80年代,在上海的租界里,已有飘洋过海来到中国的洋人们演出的自娱自乐或牟利的话剧。    B.1900年,上海一些学校就在租界外中国人管理的土地上上演以中国生活为题材、给中国人看的话剧。    C.20世纪初,学生演剧在全国各地许多城市引为风潮,有的已经走出学校,借社会场地公开演出话剧。    D.1907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上演了话剧《茶花女》片断及他们排演的《黑奴吁天录》。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A.举办“话剧诞生100周年”这样的纪念活动,是希望能够促进话剧的发展,有助于中国话剧走出长期低迷局面。    B.要重新寻找话剧在中国的起点,除了要深入研究话剧的发展历史以外,还要探究衡量话剧标准的规则。    C.1908年在春仙茶演出的《迦兰小因》才算“有些像话剧了”,因此,这一年应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的起点。    D.中国话剧是在西洋话剧的影响下,不断扩展演出的形式和内容、逐渐摆脱传统戏曲的框架而日趋成熟的。 

网友回答

5. D(结合文章标题“重新寻找话剧在中国的起点”,糊涂账是出在时间上)6. D(1907年春柳社的演出正是时下人们认为“话剧诞生100周年”的依据)7.C(这只是欧阳予倩的观点,作者认为中国话剧的起点尚未有定论,还有待继续讨论)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