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瓦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2:35:0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鱼鳞瓦肖复兴  老北京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和故宫里的碧瓦琉璃,形成色彩鲜明的对比。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气魄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难怪贝聿铭先生那时来北京,特别愿意到景山顶上看北京城这些灰色的鱼鳞瓦顶。  在我的童年,即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基本上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勒。因为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还在,而且占据了城市的空间。想贝聿铭先生看见这样的情景,一定会觉得这才是老北京,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色彩和力量吧?  想想,真的很有意思,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要插在门上,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对于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老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那时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淘得要命,动不动就爬到房顶上揭瓦玩,这是那时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我相信,老北京的小孩子,没有一个没干过上房揭瓦这样调皮的事。  那时,我刚上小学,开始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上房揭瓦。我们住的四合院的东跨院,有一个公共厕所,厕所的后山墙不高,我们就从那里爬上房顶,弓着腰,猫似的在房顶上四处乱窜,故意踩得瓦噼啪直响,常常会有邻居大妈大婶从屋里跑出来,指着房顶大骂:“哪个小兔崽子,把房踩漏了,留神我拿鞋底子抽你!”她们骂我们的时候,我们早都踩着鱼鳞瓦跑远,跳到另一座房顶上了。  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了一面坡房顶,就那么结实。它们是一片瓦压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了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漫长的日子过去之后,大院里有的老房漏雨,房顶的鱼鳞瓦换成波浪状的石棉瓦或油毡和沥青抹的一整块坡顶,说实在的,都赶不上鱼鳞瓦,不仅质量不如,一下大雨接着漏,也不如鱼鳞瓦好看。少了鱼鳞瓦的房顶,就如同人的头顶斑秃一般,即使戴上颜色鲜艳的新式帽子,也不是那么回事了。  前些天,路过童年住过的那条老街,正赶上那里拆迁,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装满了一汽车的挎斗,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也呈鱼鳞状。那可都是前清时候就有的鱼鳞瓦呀,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结实,那样好看。又有谁知道,在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过那么多童年的游戏呢!(选自《文汇报》,文章有删节)1.文章第一段拿故宫里的碧瓦琉璃和鱼鳞瓦作对比,有什么用意?________________2.文章题为“鱼鳞瓦”,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来写老北京的众多习俗和儿童游戏?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3.结尾一段中画线的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对这一段反映的社会问题,你有什么看法?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通过对比,表现出鱼鳞瓦虽不如碧瓦琉璃色彩炫目,却记录着老北京的沧桑,虽不高高在上,却力量沉稳,具有震撼人心的气魄。  2.写老北京的众多习俗,是为了表现鱼鳞状的灰瓦顶与老北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写上房揭瓦的儿童游戏,则表现了鱼鳞瓦的房顶是孩子的乐园,同时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3.抒发了作者对鱼鳞瓦虽历经百年雨雪风霜的洗礼仍结实好看的赞叹之情,还有对这样经久耐用的鱼鳞瓦因拆迁而被废弃的遗憾之情,同时又有对与鱼鳞瓦息息相关的美好童年的怀念之情。  看法:城市建设是应该的,但同时也要注意对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的保护。希望代表老北京特色的鱼鳞瓦不要重遭北京城墙的悲剧命运。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