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警惕殖民文化还魂、清除殖民文化心理的问题引起了广泛注意。...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2:34:50

阅读下文,回答(1)~(5)题。  最近警惕殖民文化还魂、清除殖民文化心理的问题引起了广泛注意。殖民文化是一种畸形文化现象。有殖民文化色彩的店招,父母给孩子起洋名字,迷信洋名牌等等引起人们的忧虑。在社会科学领域里也存在着这种现象。  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突然发生的。鲁迅曾将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比作“如长江大河的流行”。同样我们也得思考一下,为什么在独立了40多年的新中国,殖民文化又会沉渣泛起?  殖民文化往往是殖民者侵略它国首先使用的手段。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不是在和平环境与和平的关系中进行的,殖民文化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大炮、商品和传教士进入旧中国的。旧中国是一个由于殖民主义的侵略而被打断了从封建主义向资本正常转化进程的畸形社会。在这畸形社会中,殖民文化的渗透使得一部分人产生了畸形的文化心理,这就是排外与崇洋。  旧中国的国门是在西方列强的重压下被迫打开的。由于本民族在固有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初始接触中极易产生矛盾和抗拒,一部分人对殖民主义侵略尚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因此排外心理便开始形成并发展为一种心理惯性。在排外心理的另一极便是崇洋心理。它一方面是殖民主义者为了征服统治国家人民的心而着力宣传提倡的结果;另一方面则与排外心理出于同一根源即对殖民主义侵略缺乏深刻的理性认识。于是认为中国文化在哪一方面都比不上西洋文化。“全盘西化”论是崇洋的理论。  崇洋的畸形心态理应遭到摒弃而它在今天又有所抬头是有其理论基础的。一是强调殖民主义在中国近代史上所谓积极作用,说什么“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只有当殖民地三百年才能实现现代化”,歌颂殖民主义“成为东方民族赶上现代文明的惟一的现实良机”。二是渲染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性格一无是处,“积淀在我们民族血管”的“旧文明”使中华民族“走向衰落之中”。还有种说法认为,过去说帝国主义是殖民侵略,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都是“消极的”、“情绪化的”,“世界走向中国”“中国走向世界”才是“中国近代史的主题”等等。这些看法必然导致崇洋媚外。  即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有识之士也不甘于被西方人牵着鼻子走。他们对于西方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主体性和主动性。爱国主义拓宽了他们的心胸和眼光,他们有民族自尊,也摒弃盲目排外,更不齿于崇洋。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康有为主张“泯中西之界线化新旧之门户”;孙中山强调“发扬吾固有之文化,且吸收世界之文化而光大之,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鲁迅主张中国新文化应“外之既不后于世界文化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等。这一切都表现了站在时代前列的中国人的自主而开放的精神状态。(1)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转述鲁迅曾将文化的改革和发展比作“如长江大河的流行”,其用意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0字)(2)“排外”与“崇洋”是对待殖民文化的两种不同的心态,但他们又有不少相同的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分条写出它们的相同点(各条分别不超过20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五自然段中所谓的“世界走向中国”和“中国走向世界”的含义分别是(每条不超过20字)。“世界走向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走向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六自然段引述林则徐等人的话表明站在时代前列的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自主而开放的精神状态。请概述这种精神状态的具体内涵。(不超过5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判断是[  ]A.对本民族固有文化全盘否定的为殖民文化打开了门户。B.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错误认识是殖民文化泛起的理论基础。C.对待殖民文化应有自主而开放的态度。D.“消极的”、“情绪化的”看待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导致了殖民文化沉渣泛起。E.排外和崇洋是对立而统一的。

网友回答

答案:略解析: (1)为了说明殖民文化现象有其源头(2)①都是畸形的殖民文化心理②都根源于殖民主义的侵略③都对殖民主义侵略缺乏深刻的理性认识(3)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中国只有当殖民地才能实现现代化(4)这种自主而开放的精神状态是:既有民族自尊,又不盲目排外,既吸收世界先进文明,又不丧失民族传统(或“不失固有之血脉”)。 (5)BE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