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7题。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他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他说,“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那人点一点头,眼睛仍然向上瞪着;也低声吃吃的说道,“你看,——看这是什么呢?”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坟,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他们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望这红白的花,却还能明白看见。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华大妈忙看他儿子和别人的坟,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便觉得心里忽然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不愿意根究。那老女人又走近几步,细看了一遍,自言自语的说,“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想了又想,忽又流下泪来,大声说道:“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你还是忘不了,伤心不过,今天特意显点灵,要我知道么?”他四面一看,只见一只乌鸦,站在一株没有叶的树上,便接着说,“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你如果真在这里,听到我的话,——便教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许多的工夫过去了;上坟的人渐渐增多,几个老的小的,在土坟间出没。华大妈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便想到要走;一面劝着说,“我们还是回去罢。”那老女人叹一口气,无精打采的收起饭菜;又迟疑了一刻,终于慢慢地走了。嘴里自言自语的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1.下面对《药》的结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和刑场、茶馆、坟地等场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B.以华家的悲剧为明线,以夏家的悲剧为暗线,两条线索连结在一起。C.作品开头从侧面写夏瑜被害,后从茶客的闲谈中点出他革命者的身份,在坟场这一部分则正面写革命者死后的寂寞与悲凉。D.明暗两条线索,通过“人血馒头”,与“刑场”这一部分连结起来,通过两位母亲上坟,与“坟场”这一部分完全融合在一起。2.比较填空。(1)同是早逝:华小栓的坟在 边,因为他是 。夏瑜的坟在 边,因为他是 。(2)同是失子之悲:华大妈在坟场 。夏四奶奶来坟场 。(3)两座坟墓情景不同:华小栓的坟 。夏瑜的坟 。(4)看到花圈,两位母亲反映不同:华大妈 。夏四奶奶 。3.“你如果真在这里,听到我的话,——便教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这句话表现了夏瑜母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A.夏瑜的母亲十分迷信,以为儿子真会显灵。B.失去儿子的母亲希望儿子的灵魂在身边,以求得精神安慰。C.当她看到夏瑜坟头的花环时,以为是儿子显灵,叫乌鸦飞上坟顶,是想证实一下自己的想法。D.她说:“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叫乌鸦飞上坟顶,是想证实一下自己的希望能实现。4.“微风早经停息了……”这一段景物描写所渲染的气氛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A.静 B.悲 C.凉 D.冷5.作者是如何展开这一段的描写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先写微风和枯草,从侧面烘托。②先写微风和枯草,从正面描写。③再用心理上的感觉“一丝发抖的声音”作反衬。④再用确实存在的“一丝发抖的声音”作反衬。⑤最后乌鸦“铁铸一般站着”,以静止、单调的画面作烘托。⑥最后写乌鸦这一有生命的东西,侧面反衬无生命的微风、枯草。A.①④⑥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③⑤6.这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A.制造一种悲剧的氛围,加强小说的悲剧感。B.表现夏瑜母亲迫切期待乌鸦飞上坟顶以释心头之疑的心情。她越希望乌鸦动,越感到周围静得难堪。C.表现华大妈的一种“不足和空虚”的心情,心里越空虚越是感到悲凉。D.通过景物描写,交代故事结束时的环境气氛。7.文末文字中对乌鸦进行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C;2、(1)右、病死、左、死刑;(2)“哭了一场”、“呆呆的坐”“仿佛在等候什么似的”、“踌躇”、“羞愧”、“硬着头皮”;(3)“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有一圈红白的花”、“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4)“吃一惊”“忽然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瞪着眼睛”“发怔”“低声吃吃的说”3、C;4、A;5、D;6、B;7、渲染了故事的悲凉气氛,烘托人物心理,也暗示了夏四奶奶迷信愿望的破产。 提示:1、此题考查对小说结构的理解。在坟场部分,明写两位母亲上坟,暗写革命者死后的寂寞与悲凉。2、此题考查对小说主旨的理解。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阅读比较,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3、此题考查对人物语言的理解。理解这句话须联系上面几个自然段的故事情节。夏四奶奶看到儿子坟头的花环,认为是儿子显灵了,叫乌鸦飞上坟顶,是想证实一下自己的想法。4、此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这句话点出了这段景物描写的意图。5、此题考查对景物描写的赏析。做此题是引导学生理解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6、此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做此题须联系小说的上下文来理解,这段景物描写渲染了“死一般静”的气氛,反衬夏瑜母亲等待乌鸦飞上坟顶的迫切心情。7、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小说结尾对乌鸦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同时也暗示了夏四奶奶迷信愿望的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