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4题。浮士德小插曲秦牧 当报上登出歌德故居被毁,那千万人凭吊的小住宅变成一堆瓦砾,而且,屋前象征和平的橡树竟变成绞刑架的消息时,一个老德国留学生惘然地告诉我他和一本德文《浮士德》的美丽悲哀的故事。 他十几年前在德国一个拍卖场上发现一本精装的早期出版的《浮士德》,里面有异常精美的十帧插图,这本书曾经许多名人阅读过,老威廉皇帝读完之后在上面签了名字。 显然的,这是一本名贵的,甚至有点古董气的书,公开拍卖开始了,大家都想要这本书,于是我们这位朋友和许多德国人竞争着,起初他出几个马克,以后人家加到几十个马克,最后他出到七十几个马克,势在必得,但那些德国人竞争的热情也未稍减。 忽然,拍卖员把铃一摇,笑着宣称道:“这位东方朋友看样子很喜欢这本书,我们大家不如本着地主之谊,让给他罢!”那些竞争者们听了热烈鼓掌表示同意,于是这位留学生以七十几个马克买了那本宝贵的书。 回国后不久战事汪爆发,这位朋友在战场上,每次躲空袭,什么东西都不带,口袋里却藏着那本书,但在一次大规模的轰炸下,他受了伤,那本书也被炸得粉碎。……最后的结局使我们想起歌德的故居和那株染了血的老橡树。 这位朋友叙述这段往事,不胜感慨的神情和声调,使我想起他大概将终生不忘歌德的《浮士德》,其实那本书毁了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书的精神已经感染了人。歌德的故居毁了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新的德国能够更重视歌德的遗著,一如新俄时代印着更多的普式庚(普希金)、托尔斯泰等人的著作一样;普式庚、托尔斯泰等人的白骨销毁了有什么关系呢? 人类文化史上的浩劫,秦始皇焚书,尼罗皇(尼禄)杀教徒,亚历山大城的火,中世纪的精神桎梏,各个王朝的文字狱,法西斯对文化的杀戮……并不曾使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角落的文化精神为之真正中断死亡!这种精神离开简帛、芦叶卷、蜡板、纸张,躲藏在人们的脑中、心中、舌尖上,向同一生活阶层的人辗转传达,机会一来,又体现于简帛、芦叶卷、纸张中,想到这一层,我真要发狂地想到我们现在的一箪之食,一瓢之饮,里面就有古贤哲们当年身体中的一滴泪水,一粒元素细胞,我们现在的一个思想,一阵感情,一种潜意识,都曾经受到无数古人的感染……想起运尸层,我们真是喜悦而又颤栗。“求生的人不需要立碑碣”,西方的法西斯毁了歌德的故居,东方的法西斯铲平了鲁迅坟头的碑碣,行为如出一辙;但可断言,坟里的人如果有知,决不为自己悲,坟里的人如果能冷笑,那种笑声一定充满了坚决与轻蔑。(选自《秦牧杂文》)注:战事,指抗日战争。(1)文中写的那位老德国留学生的一本《浮士德》曾有过怎样的经历?(2)文中前半部分侧重叙事,后半部分侧重议论,请简要说明本文叙事和议论的关系。(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求生的人不需要立碑碣”的含意。(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是一篇优美而深沉的叙事散文。B.本文以歌德的故居被毁,屋前的橡树竟变成绞刑架的消息开头,以鲁迅坟头的碑碣被铲平结尾,首尾照应,有力地表达了本文控诉法西斯对文化精神摧残的主旨。C.文中叙写拍卖员建议那些德国的竞争者把书让给老德国留学生的和平情节与全文主旨不合拍,可以删去。D.文中的叙事和议论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艺术效果的取得与作者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分不开。E.文中列举了人类文化史上的一系列的大浩劫,形成排比,强有力地揭示了尽管反动派对人类文化精神一再扼杀、毁灭,但文化精神是永远不会真正中断死亡的。
网友回答
答案:略解析: (1)1、许多名人阅读过它,老威廉皇帝读完之后还在上面签了名。2、那位老德国留学生在拍卖场上发现了它,并用七十几个马克买下了这个珍本。3、这本书随老德国留学生回到中国,不幸在一次日寇的大规模轰炸下被炸得粉碎。 (2)1、叙事控诉法西斯毁灭人类文化的事实基础,使下文的议论有针对性。2、议论使事件得到升华,主题得到深化,作者撰文的目的得以表达。 (3)1、法西斯能摧毁文化伟人的房屋、坟碑,但不能摧毁人们对文化伟人的崇敬。2、历代统治者能毁灭人类记载文化的有形的东西,但永远也不可能毁灭文化精神。 (4)AC 提示:(1)这道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能力。注意把握内容要点,化繁为简。(2)这道题考查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鉴赏能力。注意文章记叙与议论的关系,常常是叙议结合,前面的记叙为下文议论服务,后面的议论是前文的记叙的深化和升华。(3)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要注意结合文章上下文和文章主旨来理解,不能孤立地看。(4)考查对全文的整体把握。注意本文是抒情散文。文中叙写拍卖员建议那些德国的竞争者把书让给老德国留学生的和平情节是诠释文题的,且是下文的情节的基础,与主旨相符合,不能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