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一词见于晚唐杜牧的《西江怀古》“魏晋缝囊真戏剧”,本...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6:10:42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戏剧”一词见于晚唐杜牧的《西江怀古》“魏晋缝囊真戏剧”,本义为儿戏玩笑。现代概念的戏剧,古代通常称为“戏曲”,甚至简称为“曲”。  戏和曲本属不同概念。正如前人指出的:巫师歌舞、庙堂颂诗、汉魏六朝乐府、隋唐宋金的大曲、鼓子词、诸官调之类是“有曲无戏”,俳优体儒、百戏角抵、代面拔头、参军苍鹘之类是“有戏无曲”,因而均不得称为戏曲。然而宋元以下的戏剧论著却相继将融合歌舞和古剧而成的戏曲,即戏文杂剧传奇之类,一言以蔽之曰“曲”,并将“戏曲”和承唐诗宋词而兴起的新体诗歌——散曲,也一律以“曲”称之,并形成“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的流行说法,从而使得“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一代之文学中,惟有“曲”成为包含诗歌(散曲)和戏剧(杂剧)两种文体的特殊复合概念。  古人明知戏曲与诗歌有别,而且戏剧也并非绝对离不开曲,又何以呼戏为曲,视戏为诗,以致在体式沿革、审美格调上,都将二者混同?原因固然繁多,然究其大端,则在于诗歌与戏剧的共同渊源,以及分道发展中的相互渗透与兼容。  从宋元戏文、元杂剧、明清传奇诸文本形式看,诗歌对戏剧的渗入,大致有结构的嵌入、词语的蹈袭、体制的牵引和情韵的移用四个方面。结构嵌入指整个诗篇嵌入戏剧结构,这是诗乐互渗的外在直观特征。此外,诗歌对戏曲篇章结构的渗入,还表现为将诗词的词句大量用于唱曲或说白,以致无论戏文、杂剧,都充斥着似曾相识的唐宋诗词的语汇乃至成句,使众多佳句美词如聚会般纷纷涌现。这种渗透不仅直接影响剧本的文字结构,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戏剧语言的内在美学趋向。  从创作宗旨说,传统诗词与剧曲本有自叙和代言的区别:前者旨在自抒胸臆,后者则旨在代剧中人立言。钱穆分别称二者为内倾性和外倾性。但剧曲和诗词合乐、用韵、格律诸方面又遵循共同原则,以至外在形体所制约的美学蕴含韵趣,随着乐、韵、律的渠道由诗歌渗入剧曲,乃至宾白。戏剧本以情节冲突揭示生活主题,戏剧语言过分强调抒情而淡化情节,难免导致剧本“可品”而不“可观”,以致影响舞台演出效果。但是强调抒情也给戏剧的舞台表演艺术开辟了新天地,像后来京剧中的《女起解》《三娘教子》之类“唱工戏”,不重情节变化而重在情味的真挚深厚,正是诗歌的抒情性渗入剧曲而开出的艺术新葩。  戏剧与诗歌的兼容与互渗,早在原始艺术中已显端倪。中国诗歌本与乐、舞同源,由先秦经汉魏至唐宋,诗、乐合一,兼具表演成分的艺术模式被一以贯之地保持了下来。戏剧在诗歌渗入下不断变化其结构、体制、语言、情韵,同时也以其原本具有通俗性、演出性,或隐或显地影响着诗歌的发展。戏剧在诗歌的牵掣浸润下,不断由通俗而雅化;诗歌则受戏剧的影响,自宋元以后不断由雅而俗地发展。诗歌与戏剧作为不同文体,今天似乎已泾渭分明。但是在文化空前交融、文学日新月异的艺术多元时代,二者的交融互渗仍将按其自身规律延续发展。(1)对于在中国艺术史上“曲”的指称对象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用以指称戏曲,相当于现代概念的戏剧。B.用以指称古代“有曲无戏”或“有戏无曲”的各类艺术形式。C.用以指称承唐诗宋词而兴起的新体诗歌——散曲。D.用以指称融合歌舞和古剧而成的戏文杂剧传奇。(2)关于古人“呼戏为曲,视戏为诗”,将戏曲与诗歌相互混同的原因,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乐、舞同源,从未出现过相互背离、分割的现象。B.对于历史发展过程中曾出现“有曲无戏”和“有戏无曲”的现象缺少充分的体察。C.在二者兼容、互渗的过程中,诗歌处于主流地位,戏剧对诗歌的影响则相对微弱。D.诗歌与戏剧的共同渊源,在各自发展的历程中又相互影响、彼此交融。

网友回答

答案:1.B;2.D;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