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安、史之乱,数年间,天下户口什亡八九,州县多为藩镇所据,...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29 04:58:0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初,安、史之乱,数年间,天下户口什亡八九,州县多为藩镇所据,贡赋不入,朝廷府库耗竭。中国多故,戎狄每岁犯边,所在宿重兵,仰给县官,所费不赀,皆倚办于(刘)晏。 晏有精力,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觇报四方物价。虽远方,不数日皆达使司。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常以为:“办集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至于句检簿书、出纳钱谷,事虽至细,必委之士类。”常言:“士陷赃贿,则沦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廉,终无显荣,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然惟晏能行之,他人效者终莫能逮。当时权贵,或以亲故属之者,晏亦应之,使俸给多少,迁次缓速,皆如其志,然无得亲职事。其场院要剧之官,必尽一时之选。故晏没之后,掌财赋有声者,多晏之故吏也。 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诸道各置知院官,每旬月,具州县雨雪丰歉之状白使司。丰则贵籴,歉则贱粜。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及于丰处卖之。知院官始见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需若干蠲免,某月需若干救助,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应民之急,未尝失时。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蕃息。 先是,运关东谷入长安者,以河流湍悍,率一斛得八斗至者,则为成劳,受优赏。晏以为江、汴、河、渭,水力不同,各随便宜,其间缘水置仓,转相受给。自是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船十艘为一纲,使军将领之。晏于扬子置十场造船,每艘给钱千缗。或言:“所用实不及半,虚费太多。”晏曰:“不然,论大计者固不可惜小费,凡事必为永久之虑。今始置船场,执事者至多,当先使之私用无窘,则官物坚牢矣。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异日必有患吾所给多而减之者,减半以下犹可也,过此则不能运也。”及咸通中,有司计费以给之,无复羡余,船益脆薄易坏,漕运遂废矣。 (选自《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费不赀        赀:资财,钱财 B.他人效者终莫能逮 逮:及,达到 C.或以亲故属之者 属:通“嘱”,嘱托 D.至某月需若干蠲免 蠲:除去,免除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安、史之乱      应民之急 B.常以厚直募善走者 或以谷易杂货供官用 C.州县多为藩镇所据 船十艘为一纲 D.则沦弃于时 利重于名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刘晏理政特点的一组是 ①所费不赀,皆倚办于(刘)晏 ②常以厚直募善走者,置递相望 ③事虽至细,必委之士类 ④掌财赋有声者,多晏之故吏也 ⑤及期,晏不俟州县申请,即奏行之 ⑥每岁运谷或至百余万斛,无斗升沉覆者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晏非常有才干,在安史之乱后,朝廷府库耗竭,而戎狄常侵犯边境,为抵御戎狄的侵犯,政府所消耗的费用非常多,全都靠刘晏办理。 B.刘晏认为,要想办好各项事务,关键在于用人得当,读书人多重名轻利,而吏人多重利轻名,所以在办理各项事务时他一定要委派读书人。 C.刘晏在掌管财务时,以关心民间疾苦为先务,勤政为民,所以他管辖的地方户口蕃息,老百姓多能安居乐业。 D.刘晏在负责漕运时,因利乘便,分段运输;在造船方面,不惜花费;由于措施得当,虑事深远,成效显著。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甚贵甚贱之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遽与之屑屑校计锱铢,安能久行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1.A(赀:计算,估量) 2.B(B都是介词,“用”。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C介词,表被动,“被”/动词,“作为”、“编为”;D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表被动,“被”/介词,表比较,“比”) 3.D(①表现刘晏的才干;④是刘晏的影响;⑥是刘晏漕运的成绩) 4.B(在第2段中是说“至于句检簿书、出纳钱谷,事虽至细,必委之士类”,并不是说“在办理各项事务时他一定要委派读书人”) 5.(1)他把钱粮方面孰轻孰重的权变,全部控制在手中,朝廷因此获利,而民间也没有暴涨暴跌的忧虑。(“食货”、“权”、“悉”、“制”、“贵”、“贱”)  (2)如果急于同这些人不厌烦细地计较分文,怎么能够长久地办下去呢!(“遽”、“屑屑”、“锱铢”及反问句式) 参考译文: 当初,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数年之间,全国户口散失十之八九,州县多被藩镇占据,赋税不再上缴朝廷,朝廷的库存消耗殆尽。唐朝变故频仍,戎狄每年侵犯边境,在战事所到之处驻扎重兵,依靠政府供给给养,所消耗的费用多得不可估量,全靠刘晏办理。 刘晏精力充沛,机智过人,善于灵活地处理多变的事情,办得恰到好处。他常以优厚的待遇招募善于奔走的人,并设置了前后相望的驿站,以探测和上报各地物价。虽是偏远之地,不出几天也都能报到转运使司来。他把钱粮方面孰轻孰重的权变,全部控制在手中,朝廷因此获利,而民间也没有暴涨暴跌的忧虑。他常主张:“要想办好各项事务,关键在于用人得当。所以,必须选择通达敏捷、精明强干、廉洁勤勉的人,对他们加以任用。至于考核簿籍文书、支付钱粮等各项工作,事虽然很小,是一定要派读书人去做的。”他又常说:“读书人陷于贪赃受贿,就会被时世所抛弃,因此看待名声重于财利,大多清廉自修;吏人即使廉洁自守,最终还是不能显贵荣华,因此看待财利重于名声,大多贪污受贿。”然而,只有刘晏才能实行这些主张,别人效法刘晏,最终还是赶不上刘晏。当时,有些权贵人物将亲朋故旧嘱托给刘晏,刘晏也应承他们,领取薪俸的多少,升迁官阶的快慢,都符合他们的意愿,但是刘晏从不让他们亲理职事。他所管辖的交场、船场、巡院等处,凡是担任要职、处理繁难事务的官员,必定是当时选拔出来的得力人员。所以,在刘晏去世之后,掌管财赋的有名人物,多数是刘晏旧日的属下。 刘晏还认为户口增加,赋税征收的范围就会自然拓宽,所以刘晏掌握财务,以关心民间疾苦为先务。各道分别设置了巡院的知院官,每过十天、一月,必须陈述所在州县的雨雪丰歉状况,上报转运使司。如果丰收,就以高价买入;如果歉收,就以低价卖出。有时还将谷物换成杂货,供给官用,或者在丰收之地出卖。知院官开始见到年景不丰的苗头,就要先行申明到某月需要蠲免若干赋税,到某月需要救济资助若干物资,到了预定之期,刘晏不待州县申请,便上奏实施,解决百姓的急难,从来不曾错过时机。由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户口繁衍起来。 在刘晏任职之前,将关东的谷物运送到长安,因为河水湍急凶险,大抵一斛谷物能运到八斗,便算成功,会受到优厚的奖赏。刘晏认为长江、汴水、黄河、渭水的水流缓急各不相同,应依据各处的不同特点,因利乘便,各地段之间都在水边设置粮仓,由上一段转送给下一段。自此,每年运送谷物有时候能够达到一百多万斛,没有一斗一升在水中沉没。刘晏将十艘船编为一组,叫一纲,让军将带领。刘晏在扬子设置十处船场造船,每制船一艘给钱一千缗。有人说:“造一艘船的费用实际还用不了一半,白白浪费的钱财太多了。”刘晏说:“不是这样,做大事不可吝惜小费,办一切事情都要有长远的考虑。现在船场才开始设置,办事的人很多,应该首先让这些人的私人用度不受困窘,他们为官家制造的物件就会坚固牢靠了。如果急于同这些人不厌烦细地计较分文,怎么能够长久地办下去呢!他日一定会有嫌我所付的工钱多便减少工钱的人,减少费用在半数以下还是可以的,超过此数,漕运就不能维持了。”等到咸通年间,有关部门计算费用支给工钱,造船者不再有利可图,造出的船只愈发单薄脆弱,容易毁坏,漕运便废止了。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