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于群雄并起的炎汉季世,待到刘皇叔三顾频繁之际,曹阿瞒早已...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6:41:58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他生于群雄并起的炎汉季世,待到刘皇叔三顾频繁之际,曹阿瞒早已横扫诸袁,奄有了北方的大部,碧眼儿也坐稳了江东。人们常常扼腕叹息,叹息他虽逢明主却未获天时。然而,即便这样,他还是竭尽人谋,提出取荆州、定西川、三分天下而后联吴伐魏的正确战略。殊不料,彝陵一败,先主崩殂,在极度的艰难困苦之中,他毅然挑起军国重担,坚持北伐,直到赍志以殁。北伐中原利耶弊耶?那是研究者们的事情。历史最怕的是假设。可是,有一些事实却是无法抹煞的。——他平定南中,夷心归化;他发展农桑,境内安康;他厉行法制,贵贱无欺;他严饬军纪,众口皆碑。至于他本人,则廉俭奉公,惟有一些薄田和桑树供子弟读书、生活,而自己则不增一寸生财,“随身衣食,悉仰于官”,真可谓两袖清风!临终前,他拒绝厚葬,并指定要埋在汉中前线,他要亲眼看见大汉的旌旗插向长安,插向中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孔夫子的一句格言。心中有人民,人民才会为他的事业去奋斗、去效死,这真是一条万古不变的至理!在南中,各族人民怀念他,亲切地唤他“孔明老爹”;鼓称“诸葛鼓”;他带兵翻过的大山,后人取名“相公岭”。到处都有他的遗迹,在湖北,在陕西,在甘肃,在四川。剑阁有“武侯坡”,勉县有“读书台”,长江里有“水八阵”,据说那里就是诸葛亮布阵吓退小将陆逊的地点。我为写《三国》的电影剧本,曾经到过成都的西北郊,那里有一处地名叫“九里堤”,现在已经寻找不到什么痕迹了,当年却有一条坚实的大堤,挡住府河的激流,保护了大片的良田。而九里堤人们又称“诸葛堤”。不管这个说法是否有根据,实际上,他已经成为一个德范万世的表率,已经化为一座石的雕像,或者,一颗植根于人民心田的枝叶常青的大树。1.文中加粗的“这样”指代的是什么?2.画线的语句“历史最怕的是假设”的含意是什么?3.文段的结尾一连用两个比喻句来比喻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能不能只用一个,这两个比喻分别从什么角度设喻的?4.节选的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说明 

网友回答

答案:见详解解析:1、指的是虽逢明主却未获天时。2、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假设的东西不是历史,诸葛亮的功绩已经被历史充分证明。3、不能。这两个比喻之间是递进关系。分别是从人们对他的铭记和他给人们带来的幸福来比喻的。4、节选文段概括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给百姓带来的幸福以及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提示:抓住文章的中心意思和语言之外的深层思想。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