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传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6:41:50

阅读下文,完成1~4题。中国除了人多,就是书多。于是,读书人也多。像孔子式的“韦编三绝”者亦多,像杜甫式的“读书破万卷”者亦多,但中国并没有因为拥有多如牛毛的勤奋的读书人而进步。我最反感的是两句古话,一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二是“学而优则仕”。前者是原始时代变性的遗留,以为知识是具有神性的,因此掌握知识的人也就像祭司、巫婆一样具有神性,高于一般人。中国民间有“惜字纸”的习俗,看到地上有写着文字的纸,赶紧虔诚地拾起来,放到炉子里烧掉,千万不能让它被污染了。后者更是中国政治的一大致命伤,秦桧、严嵩、阮大诚都是读书读得不错的人,把孔夫子当作敲门砖,门倒是敲开了,可也敲出千古骂名来。可见,读书与当官是两码事。读书不见得能够“改造人性”。读书多的人,仍然可能是昏蛋和蠢猪。长辈指责后辈,特别是对那些花花公子、游手好闲之徒,常常用“玩物丧志”四个字,我却认为,“玩物丧志”倒还情有可原,而“玩知丧志”则罪不可赦,直可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中国的读书人,十有八九是“玩知丧志”,陶然自得,乐在其中的。几部残缺不全的破经典,你注过来我注过去,皓首穷经,头发白了,经却还没有注完。清代的大师们,表面上看是在追求“纯粹的知识”,其实是在文字狱的淫威下挥刀自宫——他们的知识全是没有价值判断的、不对当下发言的、逃避心灵自由的、通向奴役之路的知识。他们以这样的知识,被朝廷纳入“博学鸿词”科的罗网之中。我曾看到卖兰州拉面的大师傅的绝技——面团在他们的手中捏拿拍拉,比庖丁解牛还要游刃有余。面团在他们手中服服帖帖的,想变成什么形状就变成什么形状。我想,中国读书人玩弄知识的情状就跟大师傅揉面团差不多,揉来揉去还是那一小块面团,却能千变万化,令人眼花缭乱。中国的知识谱系就像面团——从中找不到任何一点坚硬的质地。这堆面团从古代揉到今天,从今天还要揉到未来。一开口便是孔子曰、朱子曰、马克思曰、德里达曰……惟有“我”缺席了。既然是“玩”,那么知识就像电子游戏中的图像,全在“我”的控制之下,而“我”是要处于屏幕之外的,倘若“我”加入进去了,那还叫什么游戏呢?偏偏有那么一两个傻子,要到屏幕中去,要将生命与知识融为一体,这不破坏了游戏规则?破坏游戏规则的人,将被罚下场去——如陈寅恪,只好哀叹“晚岁为诗欠斫头”了。中国并不缺少知识,缺少的是反思知识的知识。中国人并非读书读得少,而是读书的态度出现了问题。我在读钱理群先生的《周作人传》时,更加坚定了我的这种想法。周作人是20世纪中国读书最多的作家和学者,他所读的书用浩如烟海来形容绝不过分。《知堂回忆录》的最后,知堂不无自豪地总结自己一生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希腊神话、日本俳句、英国文学、民间歌谣、人类学、性心理学……一共犬牙交错的数十个领域。陈平原先生曾说,今天的学者能在一个领域内赶上周作人就相当不错了。然而,周作人智商之高、读书之博,并没有阻止他落水当汉奸。1938年8月,胡适写信给周作人,说他梦见苦雨斋中吃茶的老僧飘然一杖天南行,“天南万里岂不太辛苦?只为智者识得轻与重。”然而,周作人还是脱下老僧的袈裟,变成日本侵略军麾下的“督办”了。胡适高估了周作人,他哪里是“智者”,不过是玩弄知识的游戏者罢了。他的变节不是偶然的,与他读书、求知、作文与做人的方式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周作人当教育督办,当得兢兢业业,在报纸上写《华北教育一年之回顾》,宣称要对意志薄弱的学生进行“思想管制”。他喊了几十年“自由”,最终在自己拥有权力以后,又自己扼杀了自由。当日军在沦陷区实际“三光”政策时,周作人竟然在电台里公开鼓吹绝灭人性的杀戮,玩弄血的游戏,“治安强化运动是和平建国的基础,是使民众得以安居乐业的唯一途径。”在三千年专制主义的酱缸里泡熟的中国知识传统,渗透到中国文人的血液里。许多中国文人身上都有周作人气。知识仅仅是一种格调,一种情趣,一种摆设,一杯茶,一件书法,而不是自由的屏障、解放的动力。他们不是通过知识洞察当下的生存困境,而把知识作为消解个人责任的面具。认为自己拥有知识,便拥有了超脱于欲世之上的权力,是掩耳盗铃的做法。加缪说过:“作家是不可能有希望为了追求自己宝贵的思想和形象而远离尘嚣的。”爱默生也认为:“学者理应成为思想的人。其责任可以归纳为‘自信’。学者的职责是去鼓舞、提高和指引众人,命令他们看到表象之下的事实。”中国读书人,缺乏的正是这样一种对知识和世界的态度。1.(1)第二段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看作是“原始时代变性的遗留”是因为什么?(不超过20字)(2)“把孔夫子当作敲门砖”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20字)(3)结合上下文意,“玩物丧志”的意思是什么?(不超过30字)2.第四段写“卖兰州拉面的大师傅的绝技”,作用是什么?3.(1)第六段“胡适高估了周作人”是指什么?(不超过10个字)(2)“周作人气”是指什么?(不超过30字)(3)最后一段,作者引用加缪和爱默生的话,是为了说明什么?4.联系全文,下列判断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中国勤奋读书的人多如牛毛,但绝大多数的读书人都借读书以自娱,由“玩知”而“丧志”,所以中国并不因读书人多而进步。B.中国的知识谱系中缺少坚硬的质地,是因为将生命与知识融为一体的读书人虽多,但都被扼杀了。C.陈寅恪等人一开口便是孔子曰、朱子曰、马克思曰、德里达曰……“我”始终处于屏幕之处,被罚下场去。D.如果不改变读书的态度,读书人再多,读的书再多,也终究改变不了落后的局面,甚至还会走向反动。E.从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知识应该与时代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掌握知识的人不应是独立于世的,而应是人类走向进步征程上的执旗人。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1、(1)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被看作是具有神性。(2)把儒家的几本著作当作求取名利的初步手段。(3)将知识当作供赏玩的东西,而丧失独立志向,失去了社会责任感;2、与中国知识分子“玩知丧志”的做法形成类比,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3、(1)错将周作人当作智者。(2)不是通过知识洞察当下的生存困境,而把知识作为消除个人责任的面具。(3)说明知识分子应当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做知识的主人;4、BC   提示:、(1)小题的考查角度是对作品主要观点根据的理解,在这一句的后面就是对它的说明,答题区域相当明显。(2)小题是对有关修辞手法运用的重点词语的具体理解,只需要把“孔夫子”“敲门砖”的借代义弄清楚:“孔夫子”指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书籍;“敲门砖”指升官发财的途径。(3)小题是对作品主题的掌握,不能肤浅应付,“知”“志”在整篇文章中完整而具体地指什么,应该详细归纳表述。2、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理解的能力。3、(1)小题考查的重点是“高估”一词,答题的角度不要偏离,这儿的“高估”仅指误认为周作人是有知有德的智者。(2)小题对“周作人气”这一重点概念的理解,答题区域是在此句之后的三句之中,只需要进行简单概括。(3)小题考查对作品中论证方式之一——引证的具体理解,所有的论证方式都是论证中心的需要,作品在篇终对中国知识分子提出纠偏的要求,结合全篇不难得出合适而完整的答案。4、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B项“中国的知识谱系中缺少坚硬的质地”一句在第四自然段,但是它的依据却不仅仅在本段,还在第三自然段“知识全是没有价值判断的、不对当下发言的、逃避心灵自由的、通向奴役之路的知识”,而不是“真正的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被扼杀”。因为这样的知识分子不仅不多,而且只有“一两个”而已;C项陈寅恪被罚下场去是符合原文的,但是原因却不是“一开口便是孔子曰、朱子曰、马克思曰、德里达曰……‘我’始终处于屏幕之外”,原因恰恰相反。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