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一次高邮之行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2:35: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苏轼的一次高邮之行周荣池  1077年的徐州充满诗情,云龙山水接纳了苏轼的风流吟咏。云龙山人张天骥在云龙山接待了作为知州同时也是文友的苏轼一行。同行的还有高邮人王巩,山东人颜复。  在苏轼到任徐州的那年夏天,七月十七日黄河在澶州决口。洪水于八月二十一日抵达徐州城下,苏轼穿草鞋拿木杖,亲自带士兵与百姓增筑城墙。水退后,苏轼一方面请求朝廷免去徐州赋税,一方面增筑“外小城”,顺便在城东门城墙上建造两层高楼,起名“黄楼”。“黄楼”表层,用黄土涂色,取“土实胜水”之意。  “黄楼之会”作为一次文学盛会,苏轼结识了更多文友,在黄楼他应该是张狂不羁的。他对王巩说:“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也是在与王巩的交往中,苏轼更了解了高邮这个小城。此前,苏轼对于高邮也是早有耳闻的,这是因为黄庭坚岳父孙觉推荐给他一张高邮名片——秦观。1069年,江都邵伯建“斗野亭”,这个亭子迎来的第一个名人就是孙觉,他写下一首诗歌记叙游历情怀。后苏轼秋天来此地,写了《次孙觉谏议寄子由》,和孙觉的诗相和,随后苏辙以及苏门四学士的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都来到斗野亭游览,并和了他的七古,他们在斗野亭的相逢是神交,并没有形式上的大团聚。  由此,这几个文坛泰斗精神上的遥望已经开始,斗野亭已为苏轼的高邮之行作了一次精神规划——孙觉、王巩、秦观,高邮有他太多的牵挂。  1078年,秦观赴京科考,路过徐州拜访了苏轼,这当然也不是偶然的,在他看来这比科考更重要,他甚至说“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苏徐州”。秦观作《黄楼赋》的文采加上黄楼本来就是苏轼的得意之作,苏轼自然十分兴奋,连声称赞他有“屈、宋之才”,而秦观对这位大腕级诗人也是仰慕至极,二人惺惺相惜,秦观称苏轼“不将俗物碍天真,北斗以南能几人?”这一年,秦观科举不第。  1079年,苏轼从徐州调到湖州不到3个月,就因为有人弹劾他“文字毁谤君相”,被捕入狱,几乎濒临砍头。这就是所谓的乌台诗案。乌台诗案后的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使。这一段时间他心灰意冷,东坡居士就是这时起的号。  1084年,秋天,苏轼到了高邮。里下河的秋天正是米熟鱼肥的季节,此前所谓四贤都只是分小组聚会,这次终于完成了真正的团聚。泰山庙上看大水汤汤南来北上,看甓社湖神光熠熠,而真正的光彩是这一次相逢,让一座岳庙、一个城市、一段历史生辉。  这一次聚会成就的不仅是后来的文化胜地“文游台”,而是挥散不去的文化气息,滋润了千百代人,秦观在《送孙诚之尉北海》中赞美自己的故乡“所以生群材,名抱荆山璧”。“生群材”三个字绝对不是夸张,在宋英宗治平年间,科举一年高邮就出了三个进士即孙览、乔执中、孙升。  一次觥筹交错就会让历史流光溢彩,曾几在南宋来高邮时候写道“忆昔坡仙此地游,一时人物尽风流,香莼紫蟹供杯酌,彩笔银钩入唱酬。”——他也还能闻到这次聚会的酒香。(选自《新华日报》)1.文章写的是苏轼的高邮之行,为什么多次写到其他人?________________2.根据文章,概括斗野亭与高邮聚会有什么联系?________________3.请简要概括苏轼这次高邮之行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作者多次写到其他人是从侧面写出苏轼高邮之行的原因,为下文作铺垫,这样才能更全面更清楚地写出苏轼高邮之行的历史意义。  2.斗野亭是高邮聚会的的前沿阵地,它汇集了当时文坛精英,是高邮聚会的精神规划。  3.影响:(1)使高邮有了一段生辉的历史,成为后来文化胜地的“文游台”;(2)使高邮也有了挥之不去的文化气息,滋润了千百代人。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