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松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7:44:13

 听      松熊召政今天,我又想去泰山,去华山、恒山、黄山、庐山,或者武夷山,井冈山、大别山去中国的任何一座千仞冈上,振我的衣,摄我的神,听一听混混沌沌、莽莽苍苍的松涛。我的故乡是一座松涛之城。我呱呱坠地,故乡便把松涛作为第一首儿歌,也是一首永远的儿歌送给我。从那时起,我就感受到其中的世界是那么喧闹,那么生机勃勃,穷极变幻。四月的雨天里,尽管阴霾怒张,那不肯被黑暗吞没的万丈新翠,把春天赋予的全部生命力都注入柔韧的枝条,迸发出指天扫地的怒吼。①在寒气凝冻的腊月,草木尽枯,瑟瑟如僵虫。唯有青松独领风骚,在凛冽的风中摇荡碧色,旋起一轮穷天极地的呐喊。在这样的氛围里,我长大了。我看惯了林松曳动的光影:束束凝碧,一派空灵。初似霓裳,继如乱发,且舞且摇,光色渐乱渐暗。终于,深浅有致的累累青柯好像有了淡墨泼进,变成一色的乌黛,一林松骚动起来。接着,一山松、千山松,万壑松都骚动起来。松涛响了。带着松涛给予的启示,我离开了故乡—群山环绕的那座小城,走上了生命长途。我走过许多城市,许多乡村。在北国的长城上,我听过大雪;在南国的大海上,我听过风暴。他们虽然都很壮观,表现了乾坤伟大力,但仍不及响在千山万壑上的好千顷松涛,那气吞山河的震荡,多么地摄人心魄!遗憾的是,离开故乡久了,离开大山久了。住在城市的高楼里,眼中的世界色彩缤纷,竟使我渐渐忘记了童年的耳中世界。心灵没有受到伟力的撞击,血管里的血也就不再汹涌。如同李白欣然相逢了西下的蜀僧,不久前的那一夜,一个森林里的朋友给我打电话,他似乎有消息告诉我,可是我一句也听不清,我问他话简里传来的是什么声音,他说是松涛。一根银线,为我送来了久违的松涛。我重又获得了生机勃勃的耳中世界,这简直是一个奇迹。我放下听简,可是我仍在听,听着,听远方的松涛:初时,舒缓如空蒙月夜的琴声,如纷纷扬扬的击瓦的雪声。接着如哔哔啸剥剥的火声,沸沸汤汤的水声又继之。旋即错杂成踢踢踏踏的大马群的蹄声,马上又演变成轰轰隆隆的荒野炮声。最后响走石破天惊的雷声。白霜皮虬枝的松干,自松干中弯弯曲曲的年轮:自拨去掸日的长柯,自条柯上戟张的针叶。②那可怕的松涛,在幽邃的天穹下炸响了。仿佛五百年内的声音,都聚到这一块儿同时爆炸。这真是一个葱岭欲拔、巨山若裂的时刻。我没有见到龙,但从那松涛里,我分明听到了龙叫。山川震怒,让我听到中国魂的怒吼。松既有情,发出摇荡乾坤的正气。人非草木,在此振聩的境界中,怎么可能心如枯井,微波不兴呢?放下听简,我仍在听松。我的心,始而醉,继而痴,尔后又惶然悚然,愧然愀然。我以为人过中年,从此只谈风月为好。岂知今夜的松涛,再一次冲刷了我的肺腑。心中的尘垢被荡涤一尽。松涛呵松涛。多谢你吹碎一个诗人病态的淡泊,再开他热血男儿的襟抱。从此,他不仅听松,感受剧烈的震荡。他更想变成一棵松,植入中国的任何一座山,挺起他的腰,伸开他的臂,加入伟大的呐喊。1.说说文章第一节在文中的作用。2.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文中画线的一两个句子作简要赏析。3.最后两小节人称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有何艺术效果?(5分)4.结合全文,探究一下作者从“听松”中获得了哪些启示?(6分) 

网友回答

【答案】1.【答案】①开篇点题,暗示文章主旨;②与文章的结尾形成照应;③为后文叙写童年“听松”及成年后的城市生活做铺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2.【答案】(1)对比(或衬托)(1分),用寒冬的草木尽枯来突出青松不畏严寒的旺盛生命力,(1分)突出对青松的赞美之情(1分)。(2)夸张(1分),突出松涛声响之大,声势之强,声威之猛、孕育之久(1分),突出表现松涛对作者的心灵震撼。。3.【答案】将“松涛”称作“你”,赋予松涛人格化的特点,有利于抒发情感(2分),表达了对松涛的感激之情(1分);将“我”称作“他”,突出“我”和听到松涛的每个人,都会进入新的境界,有新的认识和胸襟。(2分,意思对即可)。4.【答案】①一个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要像青松一样生机勃勃;②像青松一样,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傲然挺立,响彻天地;③一个人要像松一样充满正气,不可在“风月”“缤纷色彩”之中消磨掉锐气;④中国正处在一个伟大变迁的时代,要把个人的激情融入到这洪流之中。(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