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安县5月24日电题:一个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7:44:13

 新华网四川安县5月24日电  题:一个农村中学校长的避险意识新华社记者 朱玉、万一、刘红灿他矮,胖胖的。他所在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连续13年都是全县中考第一名,周围家长都拼命把孩子往里送。学生最多的班,有80多名学生,最前排的学生几乎坐在老师下巴前。地震来临时,他正在绵阳办事。第一波震荡刚过去,他立即驱车飞快地往学校赶。路上他就怕学校那栋没有通过验收的实验教学楼会出事。上世纪80年代中,学校没有找正规的建筑公司,那栋楼连楼梯栏杆都是摇摇晃晃的,没有人敢为这栋楼验收,老师和学生谁也不愿意搬进去。后来,他当领导了,下决心要修这栋楼。他发现与这栋楼相连的厕所楼质量很差,污水锈蚀了钢筋,就先拆除了;他发现楼板缝中填的是水泥纸袋,生气地重新灌注了混凝土;他将原来华而不实、却又很沉重的砖栏杆拆掉,换上轻巧美观结实的钢管栏杆。接着,他又对这栋楼动了大手术,将整栋楼的22根承重柱子,按正规的要求,从37厘米直径的三七柱,重新灌水泥,加粗为50厘米以上的五零柱。他动手测量,每根柱子直径加粗了15厘米。学校没有钱,他一点点向教育局要,左一个5万元、右一个5万元地化缘,利用寒暑假和周末,蚂蚁啃骨头般,一点点将这栋有16个教室的楼修好。他知道,教学楼不建结实,早晚会出事。就是组织不好,造成学生踩踏事故,也没法向娃娃家长交代。于是,他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演习的这一天,课间操或者学生休息时,学校会突然用高音喇叭喊:全校紧急疏散!娃娃们早已被事先教育好:教室里面一般是9列8行,前4行从前门撤离,后4行从后门撤离,每班必须排成单行,两个班合用一条楼梯,在2楼、3楼教室里的学生要跑得快些,以免堵塞逃生通道;在4楼、5楼的学生要跑得慢些,否则会在楼道中造成人流积压。疏散到操场上站在自己的固定位置上。他让人记时,不比速度,只讲评各班级存在的问题。下课后、课间操、午饭晚饭,放晚自习和紧急疏散时——都是教学楼中人流量最大的时候,他要求老师站在各层的楼梯拐弯处。因为拐弯处孩子最容易摔,如果摔了,老师可以一把将孩子从人流中抓住提起来,不至于让别人踩到娃娃。刚搞紧急疏散时,学生当是娱乐,有反对意见,但他坚持。后来,学生老师都习惯了,每次疏散都井然有序。那天地震,他不在。学生们正是按着平时学校要求、他们也练熟了的方式疏散的。地震波一来,老师喊:所有人趴在桌子下!学生们立即趴下去。老师们把教室的前后门都打开了,怕地震扭曲了房门。震波一过,学生们立即冲出了教室。唯一没按学校要求的是,几个男生护送着一位挺着大肚子的老师同时下了楼。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里,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学校所在的安县紧临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学校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损,90多位教师的房子都垮塌了,其中70多位老师,家里砸得什么都没有了。他从绵阳疯了似地冲回来,冲进学校,看到的是这样的情景:他的学生,11岁到15岁的娃娃们,都挨得紧紧地站在操场上,老师们站在最外圈。四周8栋教学楼部分坍塌,那栋他主持修理了多年的实验教学楼,没有塌。那座楼上的教室里,地震时坐着700多名学生和他们的老师。这时,他浑身都软了,哭了。通信恢复后,老师们大声骄傲地告诉家长:我们学校,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说话时眼中噙着泪。学校的墙上写着:“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他叫叶志平,是安县桑枣中学校长,四川省优秀校长。(2008年5月24日新华社稿,有删改)1.通观全文,叶志平校长的“避险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2.本文没有什么直接褒贬的议论和抒情,通篇却充溢着对叶志平校长的敬佩与赞誉。请以文章第8段(划线部分)内容为例,评析文章是如何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的。3.有人认为,这篇通讯角度单一,只从“避险意识”一个角度来写叶志平,而学校教学质量高等方面仅一笔带过,错失了多视角全面表现一个优秀校长的机会。你认为呢?(6分) 

网友回答

【答案】1.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能力层级C。【参考答案】(1)重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意识。(2)重视教学楼的建筑质量,千方百计进行加固维护。(3)重视平时和紧急疏散的演练,坚持每学期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答对两点即可。每点2分。)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表现特色的深度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能力层级D。【参考答案】这篇通讯用事实说话,通篇使用第三人称,用数据(字),用旁观直描的叙事手法(写实手法)为主,如第8段,没有出现一句明显的抒情和议论,甚至没有任何修饰,只是客观地陈述事实和细节,只用简明的数据对比,就已经完全表现出叶志平校长对保障师生生命安全高度的责任心,对工作的认真细致。3.本题考查考生探讨作者写作意图以及表现写作意图的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F。【参考答案】我不同意此种观点。示例一:这篇通讯叙事不枝不蔓,集中表达了文章的写作意图。汶川“5·12”地震之后不久,灾区校舍的质量问题已经凸现出来,记者具有敏锐的职业敏感,及时记录和表现了一个尽其所能保障师生生命安全的中学校长形象,一定程度回答了当时人们关于“灾难能否避免”的疑问。而其他与此关系不大的素材则一笔带过,防止喧宾夺主,避免了“高大全”类型化的写作模式,鲜明、集中、准确地诠释了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示例二:这篇通讯角度单一却有深度。作者独辟蹊径,从校长对师生生命安全的关注这个角度,紧紧围绕着“避险”来写,只从一个角度切入,其他素材一笔带过,抓住“加固教学楼”和“组织应急疏散演练”的两个核心情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描叙,着力表现叶志平校长的责任心和远见,他的谋略和能力,他的坚韧和执着。文章目标明确,开拓得深,远胜于面面俱到的叙写,更显现了报道的深度。我同意此种观点。示例:叶志平是四川地震灾区一名难得的优秀校长,记者如果能够多方面深入了解、开拓素材,比如他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建设学校,如何在条件差、待遇低的情况下提高教育质量等等,给读者展现一个全面的叶志平,人物形象更为饱满、鲜明,对于全国人民进一步了解灾区的教育状况,了解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工作的灾区师生,更有助于抗震救灾工作,会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仅从“避险”一个角度来描述他,确实有所遗憾。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