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欣赏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鉴赏提示:《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本篇是其中的第五首。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中,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首诗正刻画了诗人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像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中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网友回答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