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入贺兰山黄文山阅读答案

发布时间:2020-08-04 07:44: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题。身入贺兰山           黄文山未到宁夏之前,对我来说,贺兰山只是遥远的天边一抹山痕,一首脍炙人口的《满江红》词中让人慷慨生哀的地方。“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读起来竟是何等气概!因了这首词,八百多年来,在人们的心目中,贺兰山便和北方民族强悍不羁的性格联系在一起。尽管岳飞自己从未率大军渡过黄河,更遑论这座高高耸立于塞北的大山了。然而,人们却千遍万遍地将贺兰山在代代不绝的吟诵中踏破。早发福州而夕至银川,贺兰山已然在望。乘汽车从银川出发,贺兰山由遥遥的天边,渐渐地近了。地平线上,先是露出一抹淡淡的蓝色山影,接着,山影越来越浓,也越来越清晰,并且起伏成一条条峻峭的山脊。而后便有山峰驰来,似乎听得到雄壮的蹄声,正从车窗旁昂首而过。贺兰山在蒙语中是“骏马”的意思,山峰的形状也确实像一匹匹正向南疾奔的骏马,马首高高扬起,起伏的背脊,描绘出一种风中的姿采。不一会儿,我们已经进入贺兰口,真真切切地站在贺兰山的面前。此前,我曾在河西走廊,从疾驰的车窗里远远地看过祁连山,但那只是远距离的一瞥。即便是一瞥,已令我触目惊心,那一座座赤裸着身子任凭漠风撕咬、烈日炙烤的西北大山的形象从此便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而现在,我伸出手便能触摸到它们。这可是怎样的一座座山啊!南方的山大多娴静而矜持,山体被草木深深地覆盖着,难得见到一两块裸露的石头,于是人们便煞费心机将许多粗俗的比拟附会在它们身上。而这里的山,则全是石头,凛冽的漠风和严酷的烈日无情地将它们仅存的泥土和草皮剥落净尽。便连石头,也是筋骨毕露,遍体伤痕。我想不论是谁,看到这样严酷的石山,都会失去比附的兴趣。再看看山脚下的荒滩上那一块块大大小小的石头,它们都是从山上滚落的,或者因为大风,或者因为暴雨,或者只是因为年深日久的干渴而崩裂……它们也曾是昨天的山,也曾高高地耸立在蓝天白云下,远远地被人瞻仰过。而一旦离开了山的群体,它们便只是一块块多余的石头,被随意地抛弃在荒滩上。所有的尊严和享有便在一夜之间消失。我默默地注视着它们,我想像它们或许也有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它们终究明白命运是无法逆转的。尽管早晨的太阳再照耀不到它们,但夕阳的余晖仍能让它们感到几分暖意;尽管高飞的大鸟不再歇在它们的肩头,但枯黄的芨芨草仍会爬上它们的胸间。而更重要的是,它们虽然从山顶滑落,却并没有因此消亡,而是以另一种形式继续生命的旅程。更何况还不断有新的伙伴加入它们的行列。它们便这样静静地躺在荒滩上,无怨无艾。于是,年积月累,在整个贺兰山下,便形成了一条绵亘数百里的石头滩,“一川碎石大如斗”,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到塞上风光的严酷。在避暑胜地滚钟口,这一份感受来得格外强烈。我们已经身入贺兰山腹地,举目四望,周围的山,全是瘦骨嶙峋,危岩累累。而且每一块石头都刻满伤痕,几乎看不到一处光滑的石面。但这些山峰却一座比一座高,一座比一座险峻。在山峰的突出部,风霜雨雪已经将山体剥蚀得如同蜂巢。也许它们知道,越往上就越容易受到风暴的袭击,越突出就越可能粉身碎骨,然而,却没有一座山峰退缩。众多石头就这样团团簇拥着撑持着,像一群群互相搀扶着穿过战争硝烟的军人,用它们的身体造型成一座座焦黄色的山峰。就在这嶙峋的石山之间,有一条狭窄的溪谷,蓊蓊郁郁的树木则在这里安营扎寨。风在溪谷轻轻地流淌。这一片清凉的苍翠与周围焦黄的山峰形成强烈的反差。当我们攀登上一处高坡,向下俯视,才明白这片树林的珍贵。溪谷其实是深藏在山肋间,只是因了周围比肩竞高的座座山峰的层层呵护,才免遭大自然的浩劫。而破碎的贺兰山石头便静静地躺在河滩上,用心感受着一条细细的溪流从它们身旁流过所散发出的草木清香。在树阴下的一处出售贺兰石的小摊上,我们看到一块块色泽明丽、意态安详的贺兰石,却怎么也无法把它们和眼前嵯岈的山峰和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坠落联系在一起。我看中一块山形的石头,石头的颜色蓝灰相间,构成了绝妙的天然图案。图案中一只小毛驴正努力竖起身子,前腿蹬在一块圆石上,模样十分可爱。我将它带回福州,供在书案上。于是,我便拥有了一座西北的山,拥有了那一份严峻和一份艰难的美丽。 1.文章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方法写贺兰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答:                                                                                                                                                 2.作者在写贺兰山的时候联想到祁连山和南方的山,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3.解释下列三句话在文中的含意。(1)人们却千遍万遍地将贺兰山在代代不绝的吟诵中踏破。答:                                                                                                                                          (2)它们虽然从山顶滑落,却并没有因此消亡,而是以另一种形式继续生命的旅程。答:                                                                                                                                         (3)众多石头就这样团团簇拥着撑持着,像一群群互相搀扶着穿过战争硝烟的军人,用它们的身体造型成一座座焦黄色的山峰。答:                                                                                                                                             4.在文章结尾句中,“严峻”和“艰难的美丽”具体指什么?为什么作者说把贺兰石供在书案上,“便拥有了一座西北的山,拥有了那一份严峻和一份艰难的美丽”?(6分)   答:                                                                                                                                                   

网友回答

【答案】1.(从手法、内容和结构作用三方面作答。)       用了想象、比喻、比拟等方法(2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即可得2分),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贺兰山雄壮、连绵起伏的特点(1分),为下文描写贺兰山石作铺垫(1分)。2.①用衬托的手法(1分),写同为西北大山的祁连山是正面烘托,写南方的山娴静矜持则是反衬,都突出了贺兰山面对恶劣环境的坚韧(3分)。②丰富了文章内容(1分)。③突出贺兰山给人的强烈震撼(1分)。3.(6分。每小题2分,大意对即可。)(1)八百多年来一代代人无数次通过岳飞的词感受贺兰山强悍不羁的气概。(2)滚落的石头并没有因此丧失精神,而是坦然面对命运的挑战,并以新的方式积极地延续生命。(3)众多的贺兰山石互相扶助,共历磨难,并以雄壮刚毅的山的姿态顽强挺立。4.(6分。大意对即可。)第一问:“严峻”指贺兰石经历的风吹雨打日晒及坠落的磨砺(1分);“艰难的美丽”指贺兰石历尽磨难却能坦然积极面对,并呵护左右的优秀品质(2分)。第二问:作者从贺兰石身上获得了面对命运的艰难要勇于奋斗、勇于奉献的精神,以及坦然并积极应对挫折的人生感悟。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