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梦录》翻译是什么,求《昨梦录》全文翻译

发布时间:2020-07-10 03:17:38

《昨梦录》翻译是什么,求《昨梦录》全文翻译

网友回答

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鸡和狗都很悠闲和乐的样子,人民都聚集在一起住。到了一个人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要到这里住下,能容留他吗?”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愿意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枲(枲,麻)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
  你要真的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只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用来耕种或者养蚕,不可以从别人那里取得食物罢了。”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着了。”到了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原文: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xi,读三声,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此文出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昨梦录》为南宋词人康与之的代表作品,康与之 ,字伯可,号顺庵,滑州(今河南滑县)人。《昨梦录》一卷,又名《退轩笔录》,宋人笔记小说,康与之撰。
  《昨梦录》追述北宋轶闻,书名乃以生于滑台,目睹汴都之盛,故以“昨梦”为名。所记黄河卷扫事、竹牛角事、老君庙画壁事、西北边城贮猛火油事,可补当时史事之缺。
  清代四库馆臣以此书为“唐人小说之末流”,仅作存目,对其学术价值的评价不甚准确。其词多应制之作,不免歪曲现实,粉饰太平。但音律严整,讲求措词。代表作为《卜算子》、《玉楼春令》、《长相思》、《金菊对芙蓉》、《风流子》、《忆秦娥》、《昨梦录》等。
  其中《长相思》写西湖胜景,“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在这一片湖光山色之中词人想起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小的九里松外偶遇骑青骢马之少年之故事,想来当年她对着这湖山胜景一定是春愁满胸、情思绵绵吧!
  《卜算子》一词写物是人非的沧桑变换之感,“潮本无心落又生,人自来还去”,“老尽东西南北人,亭下潮如故”等都是选取精当,语言完美的切题之佳句。伯可著有《顺庵乐府》五卷,不传;今有赵万里辑本。

网友回答

原文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否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xǐ,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在此俱无用,且起争端,徒手而来可也。”又指一家曰:“彼来亦未久,有奇縠珠玑之属,众共焚之。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编辑本段
    译文
    老人指引杨氏进到山洞中。鸡和狗都在快乐地叫,是一个民众居住的大群落。来到一户人家,老人说:“这个人想到这里来,能容纳他么?”穴中人对杨氏说:“老人能领进来的人,一定是贤明的人。我们这里凡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类(的东西),都不归私人,和大家均分,因此可以和平相处。你要是想来,不要带金银珠宝,珍奇物品,在这里都没有用处,只会引起争端,空手来就行了。”又指着另一家说:“他们来的也不久,有皱纹的纱,珠宝之类的东西,大家一起将它们焚烧了。需要的柴、米、肉之类的,这里都不缺。只按照人口分土地,用来耕种,养蚕,不能只吃他人的。”杨氏答应了。老人又告戒说:“你要是来迟了,就把洞口封了。”到了黄昏,(杨氏)和老人一起走了。
以上问题属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