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风俗有哪些 孝老敬来才是重中之重

重阳节现在虽然是属于老人们的节日,但是古代的很多风俗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在重阳节当天,除了要孝敬老人,还要将这些风俗习惯一一展现出来。今天小编就告诉大家重阳节风俗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为“阳数”,象征吉祥、幸福、光明。

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

1、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2、吃花糕

重阳吃花糕始于西汉,当时称为蓬饵,亦即黍糕,到宋代,重阳节吃花糕之风大盛,一直流传至今,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

所以“重阳花糕”成了普受欢迎的节日食品,也是对老人们的美好祝福,秋高气爽,登高辞青,品尝花糕,赏菊吟陶渊明诗句,举办各种尊老敬老活动,充满了人间亲情。

3、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

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4、吃糍粑

吃糍耙,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的又一食俗。糍耙分为软甜、硬咸两种,其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一沸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

食用时,把芝麻炒熟,捣成细末,把糍耙团搓成条,揪成小块,拌上芝麻、白糖等,其味香甜适口,称为“软糍耙”,硬糍耙的别称是“油糍耙”。

做法是糯米蒸熟后不捣烂,放在案上搓成团,擀开后放些食盐和花椒粉做成“馅芯”,再卷条切片,再入油锅中炸制,成色金黄美观,咸麻香脆,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