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抗震救灾精神在巴蜀大地升华 自2001年9月党中央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来,我省公民道德建设在继承中创新、改进中加强,呈现扎实推进、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我省公民道德建设的成效,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得到集中展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宏伟场景,演绎出一个个团结互助、舍己为人的动人故事,谱写了一曲曲自强不息、爱国奉献的救灾战歌,在彰显民族坚强意志的同时,展现了四川人民高尚的道德与人性的光辉。抗震救灾中升华的公民道德 在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中,广大民众是战斗的主体,英雄的身影遍布各个角落。 “我的工资是国家给的,现在国家需要,我不心痛!”在自贡市,91岁的梅家慧老人月工资不到600元,却捐出毕生积蓄6万元人民币;在北川县,3岁男孩郎铮从废墟中获救时,吃力地将右手举过头顶,向营救他的战士敬礼……爱国、明礼的感人瞬间处处闪现。 大灾面前,彰显的是人间真情。地震当晚,成都数百名“的哥”打着应急灯赶往都江堰义务转运伤员,无数市民自发赶赴献血点,在雨夜中排起长队……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村民用两条朴实无华的标语,展现出四川人民昂扬向上、勤俭自强的精神状态。 德阳市中学教师谭千秋,在教学楼倒塌的刹那,死死护住4名学生,用身躯挡住死神;彭州市女民警蒋敏在10位亲人遇难的情形下,强忍悲痛战斗在第一线……一个个敬业奉献的故事感人肺腑,道德的力量在凝聚、升华。抗震救灾精神是以德兴川的必然产物 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公民道德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我省近年来形成了以德治川、以德兴川的政策机制,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作为治蜀兴川的重要举措来推进。 地震发生后,全省党员干部争先深入第一线开展救助工作,踊跃交纳“特殊党费”。北川县干部王洪发15个亲人遇难,但他忍着悲痛救出一个个幸存者;阿坝州民政局局长泽郎格西冒着飞石,一路闯险,一路救灾,协调了大量救灾物资……他们用高尚的情操刻画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 四川有2300万未成年人,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决定了四川的未来。我省着重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建设,把思想道德建设贯穿到青少年工作的全过程,每年在历史事件纪念日等广泛开展了“民族精神代代传”等主题鲜明的宣传教育活动。 救灾现场,“80后”、“90后”的表现可歌可泣、可圈可点。无论是救援队伍,还是捐款、献血者的行列中,都有他们的身影。因帮助同学逃生,藏族女孩邹雯樱不幸牺牲;9岁的班长林浩,从废墟中抢救同学时英勇负伤……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祖国的未来!抗震救灾精神是最好的德育教材 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我省通过组织抗震救灾文艺晚会、推出优秀公益广告等举措,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通过社会推荐、自荐和社会公示等方法,宣传抗震救灾英模的事迹。 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年轻一代自立自强意识淡化、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宣传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挖掘抗震救灾精神时代内涵,对于树立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友爱互助的高尚道德情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大众传媒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按照省委要求,进入灾后恢复重建新阶段,我省宣传思想战线紧紧围绕“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加快重建美好新家园”这一主题,立体展现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坚韧品格,纵深报道英雄模范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充分反映八方支援、友爱互助的精神风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人们的价值理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共同努力为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而不懈奋斗。(资料来源:四川普法网)1.文章说:“我省公民道德建设的成效,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得到集中展示。”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这里的“成效”指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多处出现了感人的事例,请找出一例具体谈谈自己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中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何理解这句话?请你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自己对榜样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网友回答
答案:解析:
1.“成效”指的是在抗震救灾中公民的道德意识得到了提升,涌现了一个个团结互助、舍己为人的动人故事。 2.示例:此题答案没有唯一,考生根据事例简要谈出自己的观点,观点要鲜明。 3.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让人感动又震撼的例子:舍身救人的好老师谭千秋、倾囊捐款的九旬老人、困境中仍不忘救人的9岁孩童……他们震撼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他们将激励我们勇敢面对一切灾难,顽强地生活。所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